cāng ěr zǐ
藥材名稱 | 蒼耳子 |
藥材拼音 | cāng ěr zǐ |
藥材別名 | 蒼子、胡蒼子、牛蝨子、蒼郎種、蒼耳實、蒼棵子、老蒼子 |
英文名稱 | cocklebur fruit |
功效分類 | 辛溫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ex Widd.帶總苞的胞果。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莖粗糙,被短毛。單葉互生,有長柄,葉片寬三角形,先端銳尖,基部心臟形,邊緣有缺刻及不規則粗鋸齒,上面深綠色,下面蒼綠色,粗糙或被短白毛,基部有顯著的脈3條。頭狀花序近於無柄,聚生,單性同株;雄花序球形,總苞片小,1列;花托圓柱形,有鱗片;小花管狀,頂端5齒裂,雄蕊5枚,花葯近於分離,有內折的附片;雌花序卵形,總苞片2~3列,外列苞片小,內列苞片大,結成一個卵形、2室的硬體,外面有倒刺毛,頂有2圓錐狀的尖端,小花2朵,無花冠,子房在總苞內,每室有一個,花柱線形,突出在總苞外。瘦果倒卵形,包藏在有刺的總苞內,無冠毛。花期5~6月,果期6~8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荒坡草地或路旁。分佈於全國各地。 |
採收加工 | 8~9月果實成熟時摘下曬乾,或割取全株,打下果實,除淨雜質,曬乾。炒蒼耳子:取淨蒼耳子置鍋內,文火炒至表面深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去刺,篩淨。 |
藥材性狀 | 紡錘形或橢圓形,長1~1.7厘米,直徑4~7毫米。表面黃綠色、棕綠色或暗棕色,著生多數長約2毫米的鉤刺。一端有兩根較粗大的尖刺,分離或相連,外皮(總苞)堅韌,內分2室,各藏1個小瘦果。瘦果略呈紡錘形,一面較平坦,果皮灰黑色,紙質;一端具1刺狀突起的柱基;種子淺灰色,種皮膜質,內有2片子葉,胚根位於尖端。氣微弱,味微苦、油樣。以粒大飽滿、色黃綠色者為佳。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苦。歸肺經。 |
功效作用 | 散風溼、通鼻竅、殺蟲。屬解表藥下分類的辛溫解表藥。藥理研究表明,蒼耳子煎劑有鎮咳、降血糖、降壓、抗菌、消炎以及抗凝血酶作用。 |
臨床應用 | 用於治療風寒頭痛、鼻酸流涕、風疹瘙癢、溼痺拘攣。內服,煎湯,用量3~10克;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
藥理研究 | 抗微生物;降血糖;心率減慢,減弱心收縮力,擴張血管,增強血管通透性;抗凝血酶的作用,減少外周血中白細胞總數及可恢復膽固醇及甘油三酯至正常水平;抗炎鎮痛;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小劑量加強呼吸運動,大劑量抑制呼吸運動;抗氧化;抗癌;興奮腸道等作用。毒性:可使肝臟退行性變性或壞死,肺、腦可充血水腫,中毒後可致強烈性驚厥。 |
化學成分 | 含脂肪油9.2%,主要成分有棕櫚酸、硬脂酸、油酸、亞麻酸、蠟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及β-谷甾醇、卵磷脂、腦磷脂。此外,還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等以及糖類、有機酸等。 |
使用禁忌 | 虛性頭痛、痺痛禁服。有毒,劑量過大可致中毒,輕者表現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繼則出現頭昏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或減慢,低熱出汗,兩頰潮紅而口鼻周圍蒼黃或出現輕度黃疸,肝腫大。嚴重時可發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閉,胃腸道大量出血或出現肺水腫以致呼吸、迴圈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 |
配伍藥方 | ①治諸風眩暈,或頭腦攻痛:蒼耳仁90克,天麻、白菊花各9克。或丸或散,隨病酌用。(《本草匯言》引楊氏方) ②治鼻淵,鼻流濁涕不止:辛夷仁15克,蒼耳子7.5克,香白芷30克,薄荷葉1.5克。上並曬乾,為細末。每服6克,用蔥、茶清食後調服。(《濟生方》蒼耳散) ③治陰囊溼疹:蒼耳子、蛇床子、甘草各10克。加水煎成1000毫米,外洗陰囊,每日數次。(《中藥製劑彙編》) ④治目暗、耳鳴:蒼耳子0.15克。搗爛,以水二升,絞濾取汁,和粳米15克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聖惠方》蒼耳子粥) ⑤治大腹水腫,小便不利:蒼耳子灰、葶藶子末等分。每服6克,水下,每日二服。(《千金要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