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ǔ dān pí
藥材名稱 | 牡丹皮 |
藥材拼音 | mǔ dān pí |
藥材別名 | 丹皮、木芍藥、洛陽花 |
英文名稱 | peony bark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毛茛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的根皮。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小灌木,高1~2米。根圓柱形,外皮灰褐或紫棕色,有香氣。2回3出複葉互生,小葉卵形,頂生小葉常3裂,側生小葉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下面粉白色。花單生莖頂,直徑15~20厘米;萼片5,宿存;花瓣5,或重瓣,白色,紅紫色或黃色;雄蕊多數;心皮5,密生細毛;花盤完全包被心皮。果卵圓形,密生褐色短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
產地分佈 | 全國各地栽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甘肅等地。 |
採收加工 | 栽培3~5年後採收,於10~11月挖根,洗淨,去掉鬚根,用刀剖皮,抽去木部,將根皮曬乾,為“原丹皮”(連丹皮);如先用竹刀或碗片颳去外皮後抽去木部,名為“刮丹皮”(粉丹皮)。 |
藥材性狀 | 筒狀或半簡狀,有縱剖開的裂縫,略向內捲曲或張開,長5~20厘米,直徑0.5~1.2厘米,皮厚0.1~0.4厘米。外表麵灰褐色或黃褐色,有多數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明顯的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較平坦,淡粉紅色,粉性。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苦、辛。歸心經、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用治溫毒發斑、吐血衄血、夜熱早涼、無汗骨蒸、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打傷痛。 |
藥理研究 | 有中樞抑制作用;改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有顯著的抗凝血作用;抗炎、抗菌;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大鼠應激性胃潰瘍和胃液分泌有顯著抑制作用,還對迴腸、子宮收縮有抑制作用,尚具有利尿作用;體外對鈣通道阻滯劑受體有明顯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主要含牡丹酚新苷、苯甲醯芍藥苷、苯甲醯基氧化芍藥苷、氧化芍藥苷、芍藥苷、芍藥素、沒食子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血虛、虛寒諸證,孕婦及婦女月經過多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腎虛腰痛:牡丹皮、萆薢、白朮、桂(去粗皮)等分。上四味,搗羅為散。每服9克,溫酒調下。(《聖濟總錄》牡丹散) ②治痛經:牡丹皮6~9克,仙鶴草、六月雪、槐花各9~12克。水煎,衝黃酒、紅糖,經行時早晚空腹服。忌食酸、辣、芥菜。(《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腕折瘀血:虻蟲二十枚,牡丹30克。上二味治下篩,酒服1克,血化為水。(《千金要方》) ④治金瘡內漏,血不出:牡丹皮為散,水服三指撮,立尿出血。(《千金要方》) ⑤治過敏性鼻炎:牡丹皮9克,水煎服。連服10天為1療程。(《青島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