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ǔ ěr cǎo
藥材名稱 | 虎耳草 |
藥材拼音 | hǔ ěr cǎo |
藥材別名 | 金線吊芙蓉、爛耳草、石荷葉、金絲荷葉、耳朵草 |
英文名稱 | Saxifraga stolonifera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虎耳草科植物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 Meerb.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常綠草本。高14~45厘米,有細長的匍匐莖,帶紅紫色。葉通常數枚基生,肉質,密生長柔毛,葉柄很長;葉片廣卵形呈腎形,基部心形或截形,邊緣有不規則鈍鋸齒,兩面有長伏毛,上面有白色斑紋,下面紫紅色或有斑點。圓錐花序稀疏,花梗有短腺毛;花兩側對稱;萼片5,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下面2瓣大於其他3瓣,披針形,上面3小花瓣卵形,都有紅色斑點;雄蕊10;心皮2,合生。蒴果卵圓形。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中性至微酸性富含有機質的土壤或岩石上。分佈於華東、華南、西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季割取地上部分,鮮用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新鮮全草紫紅色或墨綠色,幹品為棕紅色。全體有毛。根莖段具細鬚根。匍匐莖細長如線。葉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圓形或腎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具長葉柄,聚生於莖基或節部。花莖頂端有圓錐花序。蒴果卵圓形。無臭,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微苦。歸肺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清熱、清血解毒。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0~15克,煎湯內服;外用適量,煎水洗;鮮用搗敷;或絞汁滴耳及塗布。用治風疹、溼疹、中耳炎、丹毒、咳嗽吐血、肺癰、崩漏、痔疾。 |
藥理研究 | 對變形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具有強心、利尿作用;對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體外實驗未發現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槲皮苷、槲皮素、5-葡萄糖苷、巖白菜素、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琥珀酸、甲級延胡索酸、綠原酸、槲皮苷、熊果粉苷及揮發油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有小毒,孕婦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肺癰吐臭膿痰:虎耳草12克,忍冬葉30克。水煎2次,分服。(《江西民間草藥》) ②治痔瘡腫痛:虎耳草30克。水煎,加食鹽少許,放罐內,坐燻,每日2次。(《江西民間草藥》) ③治淋巴結核:虎耳草鮮草搗爛敷患處,連用3~5天。(南藥《中草藥學》) ④治血崩:鮮虎耳草30~60克,加黃酒、水各半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⑤治吐血:虎耳草9克,豬瘦肉120克。混同剁爛,做成肉餅。加水蒸熟食。(《江西民間草藥》) ⑥治風火牙痛:虎耳草30~60克。水煎,去渣,加雞蛋1只同煮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⑦治面板風疹:虎耳草、蒼耳子、紫草、蘆根各15克。水煎,分早、中、晚3次服。(《廣西本草選編》) ⑧治蕁麻疹:虎耳草15克,土茯苓24克,忍冬藤30克,野菊花15克。水煎,頭汁內服,二汁燻洗患處。(《浙江藥用植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