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è sī guā luò
藥材名稱 | 粵絲瓜絡 |
藥材拼音 | yuè sī guā luò |
藥材別名 | 天絲瓜、蠻瓜、瓜絡、廣東絲瓜絡、粵砌瓜 |
英文名稱 | Cantonese loofah |
功效分類 | 清熱涼血藥 |
藥用部分 | 葫蘆科植物稜角絲瓜Luffa Acutangula (Linn.) Roxh.成熟果實的維管束。 |
(動)植物形態 |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細長,柔弱,有角稜,粗糙或稜上有粗毛,卷鬚稍被2~4分叉的毛。葉互生,葉柄多角形,具柔毛;葉片輪廓三角形或近圓形;掌狀3~7裂,裂片三角形,基部心形,頂端漸尖或銳尖,邊緣具細齒,主脈3~5,幼時有細毛,老時粗糙而無毛。花單生,雌雄同株;雄花聚成總狀花序,先開放;雌花單生;花萼綠色,5深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外面被細柔毛;花冠黃色、淡黃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闊倒卵形,邊緣波狀;雄花雄蕊5枚,花葯2室,多回折曲狀,花絲分離;雌花子房下位,長圓柱狀,柱頭3,膨大。瓠果長圓柱狀,常下垂,幼時肉質,綠而帶粉白色,有縱向淺花溝或條紋,成熟後黃綠色,內有堅韌的網狀絲絡。種子長卵形,扁壓,黑色,邊緣有狹翅。花期5~7月,果期6~9月。 |
產地分佈 | 原產於印度。廣東及海南、廣西等省區均有栽培,世界熱帶、亞熱帶地區常有種植。 |
採收加工 | 秋季果實成熟、果皮變黃、內部乾枯時採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浸泡於水中,待果皮及果肉腐爛後取出,洗淨,剪去兩端,拍打去種子,曬乾。 |
藥材性狀 | 絲狀維管束交織而成,多呈長稜狀長圓筒形,略彎曲。表面淡黃白色。體輕,質韌,有彈性,不能折斷。橫切面可見子房3室,呈空洞狀。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肺經、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除溼火,通脈絡。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涼血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4.5~9克,煎服。用於溼火傷筋絡之胸脅脹痛、筋絡疫痛、關節不利,婦女血脈壅滯之乳汁不通。 |
藥理研究 | 主要具有抗炎、抗菌作用。能顯著降低角叉菜膠所致大鼠足趾腫脹及棉球肉芽腫脹,故有抗炎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木聚糖、甘露聚糖及半乳聚糖等。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治肛門酒痔:砌瓜燒存性,研末,酒服二錢。(《本草綱目》)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