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á shān hǔ
藥材名稱 | 爬山虎 |
藥材拼音 | pá shān hǔ |
藥材別名 | 常春藤、大風藤、假葡萄藤、走遊藤蓼、地錦 |
英文名稱 | Japanese creeper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葡萄科植物爬山虎Paythenocissus tricusiordata (Sieb. et Zucc.) Planch.的乾燥藤莖。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木質攀援大藤本。枝條粗壯;卷鬚短,多分枝,枝端有吸盤。單葉互生;葉柄長8~20厘米;葉片寬卵形,長10~20厘米,寬8~17厘米,先端常3淺裂。基部心形,邊緣有粗鋸齒,上面無毛,下面脈上有柔毛,幼苗或下部枝上的葉較小,常分成3小葉或為3全裂,中間小葉倒卵形,兩側小葉斜卵形,有粗鋸齒。花兩性,聚傘花序通常生於短枝頂端的兩葉之間;花綠色,5數;花萼小,全緣:花瓣先端反折;雄蕊與花瓣對生;花盤貼生於子房,不明顯;子房2室。漿果,熟時藍黑色,直徑6~8毫米。花期6~7月,果期9月。 |
產地分佈 | 常攀援於疏林中、牆壁及岩石上,亦有栽培。分佈於華北、華東、中南、西南各地。 |
採收加工 | 藤莖部於秋季採收,去掉葉片,切段;根部於冬季挖取,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
藥材性狀 | 藤莖呈圓柱形,灰綠色,光滑。外表有細縱條紋,並有細圓點狀突起的皮孔,呈棕褐色。節略膨大,節上常有叉狀分枝的卷鬚,葉互生,常脫落。斷面中央有類白色的髓,木部黃白色,皮部呈纖維片狀剝離。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辛、微澀。 |
功效作用 | 祛風止痛,活血通絡。屬祛風溼藥下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5~30克;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磨汁塗;或搗爛敷。主治風溼痺痛,中風半身不遂,偏正頭痛,產後血瘀,腹生結塊,跌打損傷,癰腫瘡毒,潰瘍不斂。 |
藥理研究 | 黏液對於口腔、消化道黏膜有輕度消炎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矢車菊素、羥乙基賴氨酸、羥乙基鳥氨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溼痺痛:爬山虎藤30~60克,水煎服;或用倍量浸酒內服外擦。(《廣西本草選編》) ②治偏頭痛,筋骨痛:爬山虎藤30克,當歸9克,川芎6克,大棗3枚。水煎服。(《江西草藥》) ③治便血:爬山虎藤莖、黃酒各500克。加適量水煎,每日服4次,分2天服完。(《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④治半身不遂:爬山虎藤15克,錦雞兒根60克,大血藤根15克,千斤拔根30克,冰糖少許。水煎服。(《江西草藥》) ⑤治風溼性關節炎:A.爬山虎藤莖或根30克,石吊蘭30克。燉豬腳爪,連服3~4次。B.地錦藤莖、衛茅、高粱根各30克。水煎,用黃酒沖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⑥治癰瘡潰爛和蛇傷後潰爛:爬山虎藤120~180克。水煎外洗。(《廣西本草選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