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óu sōng jié
藥材名稱 | 油松節 |
藥材拼音 | yóu sōng jié |
藥材別名 | 松節、黃松木節、油松節、松郎頭 |
英文名稱 | lignum pini nodi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松科植物油松Pinus tabulac formis Carr.或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的乾燥瘤狀節或分枝節。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喬木,株高25米。一生年枝淡褐色或淡灰黃色,無毛。冬芽紅褐色,有樹脂。葉2針一束,粗硬,長10~15厘米。樹脂道5~8或更多。葉鞘初為淡褐色,後變成黑褐色,宿存,球果卵球形,長4~9厘米,熟後開裂,可在樹上宿存數年不落。種鱗的鱗盾肥厚,呈扁菱形或菱狀多角形,橫脊明顯,鱗脊凸起,有短尖頭。種子卵形或長卵形,連翅長1.5~1.8厘米。花期4~5月,球果次年9~10月成熟。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地。分佈於淮河流域及長江流域各省以及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收,鋸取後陰乾。 |
藥材性狀 | 呈扁圓節段狀或不規則的塊狀,長短粗細不一。外表面黃棕色、灰棕色或紅棕色,有時帶有棕色至黑棕色油斑,或有殘存的栓皮。質堅硬。橫截面木部淡棕色,心材色稍深,可見明顯的年輪環紋,顯油性;髓部小,淡黃棕色。縱斷面具縱直或扭曲紋理。有松節油香氣,味微苦辛。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苦、辛。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溼,通絡止痛。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湯內服,或浸酒、醋等,外用適量,浸酒塗擦。用治風寒溼痺,歷節風痛,轉筋攣急,跌打傷痛。 |
藥理研究 | 可增加胃腸血流量,具有抗癌作用。體外有抗單純性皰疹病毒的活性。對銀環蛇毒中毒有保護作用。 |
化學成分 | 油松、馬尾松的松節主要含纖維素,木質素,少量揮發油(松節油)和樹脂。揮發油含α-和β-蒎烯)約90%以上。另含少量的樟烯、二戊烯等,還含油脂。油松的松節還含熊果酸,異海松酸。 |
使用禁忌 | 陰虛血燥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溼性關節炎:松節18克,桑枝30克,木瓜9克。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②治扭傷、跌打損傷(面板未傷者):松節適量,劈成細塊,白酒浸半月,外擦患處。(《四川中藥志》1982年) ③治牙齒歷蠹,齒根黯黑:以松節燒灰揩之。(《聖惠方》) ④治水田皮炎:松節、艾葉各適量,製成松艾酒。塗擦患處。(《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⑤治翻胃:松節銼碎,酒煎服之。(《百一選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