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fēng téng
藥材名稱 | 青風藤 |
藥材拼音 | qīng fēng téng |
藥材別名 | 尋風藤、追骨風、漢防己、大風藤、吹風散、黑防己、排風藤、青防己 |
英文名稱 | caulis sinomenii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的藤莖。 |
(動)植物形態 | 木質落葉藤本。枝條灰褐色,無毛,具細溝紋。葉互生,厚紙質或革質,寬卵形,長7~12厘米,寬5~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截形或心形,全緣,基部葉常5~7淺裂,上部葉有時3~5淺裂,上面濃綠色,下面蒼白色,近無毛,基出5~7脈;葉柄長6~10厘米。花單性異株,聚傘花序排成圓錐狀;雄花序長10~20厘米,花小,雄花萼片6,淡黃色,2輪,花瓣6,淡綠色,雄蕊9~12枚;雌花序長8~12厘米,雌花萼片、花瓣與雄花相似,具退化雄蕊9枚,心皮3,離生。核果扁球形,藍黑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區路旁及山坡林緣、溝邊。分佈於湖北、陝西、江蘇、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末冬初採割,扎把或切成長段,曬乾。 |
藥材性狀 | 長圓柱形,常微彎曲,長20~70厘米或更長,直徑0.5~2厘米。表面綠褐色至棕褐色,有的灰褐色,有細縱紋及皮孔。節部稍膨大,有分枝。體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灰黃色或淡灰棕色,皮部窄,木部射線呈放射狀排列,髓部淡黃白色或黃棕色。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辛。歸肝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溼、通經絡、利小便。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或水煎衝黃酒服。外用水煎液擦洗痛處。用治風溼痺痛、關節腫脹、麻痺瘙癢。藥理試驗證實,有鎮痛、鎮靜和抗炎、抗過敏等作用。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表現在多方面,如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降血壓等。 |
藥理研究 | 鎮痛、鎮靜、鎮咳,抗炎,降壓,免疫抑制,抗心律失常,抗心肌缺血、保護再灌注損傷,阻斷神經節及神經肌肉傳遞,釋放組胺,降低心肌的收縮性,抑制腎上腺素誘發的自律性;對胃腸道有興奮作用,但也有輕度的胃腸不良反應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含青藤鹼、華青藤鹼、尖防己鹼、光千金藤鹼、N-去甲尖防己鹼、雙青藤鹼等多種生物鹼及消旋丁香樹脂酚、乙醯齊墩果酸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可出現痛癢、皮疹、頭昏頭痛、面板髮紅、腹痛、畏寒發熱、過敏性紫瘢、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副反應,使用時應予注意。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溼痺痛:青風藤、紅藤各15克。水煎,加酒適量沖服;或青風藤30~60克,上肢痛加桂枝3克,下肢痛加牛膝6克。全身痛三味同用,水煎,加黃酒適量,晚飯後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②治關節疼痛:青藤15克,紅藤15克。水煎服,每日1次。酒為引。(《陝西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