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紫蘇葉

zǐ sū yè

紫蘇葉
紫蘇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紫蘇葉
藥材拼音 zǐ sū yè
藥材別名 蘇葉、紫菜、蘇
英文名稱 Perillae Folium
功效分類 辛溫解表藥
藥用部分 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乾燥葉(或帶嫩枝)。
(動)植物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30~200厘米。具有特殊芳香。莖直立,多分枝,紫色、綠紫色或綠色,鈍四稜形,密被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3~5厘米,紫紅色或綠色,被長節毛;葉片闊卵形、卵狀圓形或卵狀三角形,長4~13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漸尖或突尖,有時呈短尾狀,基部圓形或闊楔形,邊緣具粗鋸齒,有時鋸齒較深或淺裂,兩面紫色或僅下面紫色,上下兩面均疏生柔毛,沿葉脈處較密,葉下面有細油腺點;側脈7~8對,位於下部者稍靠近,斜上升。輪傘花序,由2花組成偏向一側成假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花序密被長柔毛;苞片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披針形,全緣,具緣毛,外面有腺點,邊緣膜質;花梗長1~1.5毫米,密被柔毛;花萼鍾狀,長約3毫米,10脈,外面下部密被長柔毛和有黃色腺點,頂端5齒,2唇,上唇寬大,有3齒,下唇有2齒,結果時增大,基部呈囊狀;花冠唇形,長3~4毫米,白色或紫紅色,花冠筒內有毛環,外面被柔毛,上唇微凹,下唇3裂,裂片近圓形,中裂片較大;雄蕊4,二強,著生於花冠筒內中部,幾不伸出花冠外,花葯2室;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花盤在前邊膨大;雌蕊1,子房4裂,花柱基底著生,柱頭2裂。小堅果近球形,灰棕色或褐色,直徑1~1.3毫米,有網紋,果萼長約10毫米。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產地分佈 全國各地廣泛栽培。
採收加工 夏季枝葉茂盛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紫蘇葉多皺縮捲曲,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卵圓形,長6~14厘米,寬3~11厘米。先端長尖或急尖,基部寬楔形,邊緣具圓鋸齒;兩面均為暗綠色,被疏柔毛;葉柄長2.5~8厘米,密被白色毛茸。質脆,氣清香,味微辛。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歸肺經、脾經。
功效作用 解表散寒,行氣和胃。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5~10克。外用:適量,搗敷、研末摻或煎湯洗。用於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藥理研究 紫蘇葉具有鎮靜及較弱的解熱作用;可使興奮性膜產生抑制作用;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對呼吸系統,可產生止咳祛痰平喘的功效與作用,對血液系統,具有止血和抗凝血雙重作用;升高血糖;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具有抗誘變能力;抗微生物,具有廣譜的抗菌作用。對腺苷酸環化酶有輕度抑制作用,有很強的黃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有顯著抗氧化作用;尚有抗炎作用。
化學成分 紫蘇葉含紫蘇醛、紫蘇酮,白蘇酮、薄荷醇、高山黃芩苷、紐西蘭牡荊苷Ⅱ、鷺櫻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陰虛、氣虛及溫病者慎服。
配伍藥方 ①治傷風發熱:紫蘇葉、防風、川芎各4.5克,陳皮3克,甘草1.8克。加生薑二片煎服。(《不知醫必要》蘇葉湯) ②治傷寒不止:紫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肘後方》) ③治乳癰腫痛:紫蘇煎湯頻服,並搗封之。(《海上名方》) ④治惡瘡,疥癬:以大蘇葉研細,外敷。(《普濟方》) ⑤治跌撲傷損: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驗方》) ⑥治蛇虺傷人:紫蘇搗汁飲之。(《千金要方》)
上一味中藥材: 東風橘
下一味中藥材: 生薑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