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ēng jiāng
藥材名稱 | 生薑 |
藥材拼音 | shēng jiāng |
藥材別名 | 母姜、鮮生薑 |
英文名稱 |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 |
功效分類 | 辛溫解表藥 |
藥用部分 | 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毫米;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 長1 5~30厘米,寬1.5~2.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狹,葉基鞘狀抱莖,無毛。花葶自根莖中抽出,長15~25厘米;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厘米;苞片 卵形,長約2.5厘米,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厘米,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厘米,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 2厘米,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形,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葯長約9厘米,藥隔 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黑色。花期8月。 |
產地分佈 | 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省廣為栽培。 |
採收加工 | 秋、冬二季採挖,除去鬚根和泥沙。 |
藥材性狀 | 生薑根莖呈不規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長4~18厘米,厚1~3厘米。表面黃褐色或灰棕色,有環節,分枝頂端有莖痕或芽。質脆,易折斷,斷面淺黃色,內皮層環紋明顯,維管束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辣。 |
性味歸經 | 性微溫,味辛。歸肺經、脾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散寒解表,降逆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溫解表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用量3~10克,或搗汁沖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絞汁調搽。生薑用於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
藥理研究 | 生薑有鎮靜及抗驚厥作用;有解熱、鎮痛和抗炎作用;鬆弛胃腸道平滑肌;止吐和抗運動病;興奮心臟,增強心房收縮力,保護胃黏膜;保肝利膽;抗血小板聚集;抗 5-羥色胺,抗氧化,抗微生物,中樞興奮,促進體內活性物質釋放,促進吸收,止咳,降血脂,抗過敏,誘變和抗誘變,抑制亞硝胺合成。生薑無明顯毒性。 |
化學成分 | 生薑含姜醇、α-姜烯、β-水芹烯、檸檬醛、芳香醇、甲基庚烯酮、壬醛、α-龍腦等,尚含辣味成分薑辣素。 |
使用禁忌 | 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感冒風寒:生薑5片,紫蘇葉30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乾嘔噦,手足厥冷:橘皮120克,生薑240克。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止,更合服之。(《千金要方》橘皮湯) ③治反胃,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旋旋吐者:甘蔗汁7升,生薑汁1升。二味相合,分為三服。(《梅師集驗方》) ④治霍亂欲吐不吐,欲瀉不瀉:鹽30克,生薑15克,搗碎,同炒令色變。以水一碗,煎服,甚者加童便一盞。(《赤水玄珠》姜鹽飲) ⑤治腰痛:生薑1斤,搗汁120克,水膠30克,同煎成膏。厚紙攤貼腰眼敷甚效。(《串雅內編》貼腰膏)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