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n qián bái huā shé
藥材名稱 | 金錢白花蛇 |
藥材拼音 | jīn qián bái huā shé |
藥材別名 | 金錢蛇、小白花蛇、寸白蛇 |
英文名稱 | little multibanded krait |
功效分類 | 祛風溼強筋骨藥 |
藥用部分 | 眼鏡蛇科動物銀環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幼蛇去除內臟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 | 成蛇傘長1米左右。頭部橢圓形,稍大於頸;有前溝牙。體較細長,尾末端尖細。頭部體背黑色或黑褐色,軀幹及尾背面每隔3鱗或3鱗半有寬1~2鱗的白色橫紋。體鱗光滑,通體15行,背部中央1列鱗片特別大,呈六角形。腹部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點。 |
產地分佈 | 棲息於平原及山腳多水處。分佈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捕捉,剖開蛇腹,除去內臟,擦淨血跡,用乙醇浸泡處理後,盤成圓形,用竹籤固定,乾燥。 |
藥材性狀 | 呈圓盤狀,盤徑3~6厘米,蛇體直徑0.2~0.4厘米。頭盤在中間,尾細,常納口內。背部黑色或灰黑色,微有光澤,有45~58個寬1~2鱗的白色環紋,與寬3~5鱗的黑鱗黑白相間,並有1條顯著突起的脊稜。脊稜鱗片較大,呈六角形;背鱗細密,通身15行;尾部鱗片單行。氣微腥,味微鹹。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甘、鹹。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通絡、止痙。屬祛風溼藥下屬分類的祛風溼強筋骨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4.5克,煎服,或1~1.5克,研粉吞服。用治風溼頑痺、麻木拘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瘰癧惡瘡。 |
藥理研究 | 抗毒血清的研製:透過提取金錢白花蛇的毒液,製備相應的抗毒血清,用於蛇咬傷患者的治療。這些抗毒血清中含有對應的抗體,能夠中和毒液中的毒素,減輕或消除其對人體的傷害。 毒素作用機制的研究:科學家們對金錢白花蛇的毒液中的毒素進行了深入研究,以瞭解其作用機制。透過研究毒素與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揭示毒液對神經系統的影響途徑,為治療提供理論基礎。 |
化學成分 | 主含蛋白質、脂肪、鳥苷或鳥嘌呤核苷。蛇毒含α-銀環蛇毒素、β-銀環蛇毒素、γ-銀環蛇毒素、膦酸酯酶A、磷脂酶C、魚精蛋白、透明質酸酶、乙醯膽鹼酯酶同功酶。動物實驗表明,α-銀環蛇毒素具有神經肌肉和神經節阻斷作用,並能抑制呼吸酶。 |
使用禁忌 | 有毒,陰虛血少及內熱生風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白芷:有宣通鼻竅、祛風散寒、解毒的功效,可與金錢白花蛇毒合用,用於治療感冒、頭痛等症狀; 甘草:有和中益氣、解毒消腫等作用,常與其他草藥聯合使用,可增強金錢白花蛇毒的解毒效果; 紫花地丁: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常與金錢白花蛇毒配伍使用,用於治療中暑、癰腫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傳統上善用毒治病的中醫藥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一度盛行,但現代醫學中使用的藥物已經變化,不再十分依賴動物毒液等毒性物質。建議在遇到蛇咬傷或其他相關問題時,應當儘快就醫,遵循醫生的治療建議。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