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āng bái pí
藥材名稱 | 桑白皮 |
藥材拼音 | sāng bái pí |
藥材別名 | 桑根白皮、桑根皮、桑皮、白桑皮 |
英文名稱 | Cortex Mori |
功效分類 | 利水消腫藥 |
藥用部分 | 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乾燥根皮。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喬木。樹皮灰褐色,淺縱裂。幼枝光滑或有毛。單葉,互生,卵形或寬卵形,長6~15厘米,寬5~13厘米,先端急尖或鈍,基部近心形,葉緣具鋸齒,有時成不規則的分裂,上面近光滑,下面脈有疏毛,脈腋有簇生毛,葉柄長1.5~3.5厘米,具柔毛,托葉披針形,早落。雌、雄花均成柔荑花序,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花序長1~2.5厘米,雌花花序長0.5~1.2厘米。雄花花被片4,雄蕊與花被片同數且對生,中央具不育雌蕊。雌蕊花被片4,結果時肉質化,常無花柱,柱頭2裂,宿存。聚花果(桑椹),長1~2.5厘米,成熟時為黑紫色或白色。花期5月,果期6月。 |
產地分佈 | 多栽培於村旁、田間。分佈全國各省。 |
採收加工 | 秋末葉落時至次春發芽前採挖根部,颳去黃棕色粗皮,縱向剖開,剝取根皮,曬乾。 |
藥材性狀 | 呈扭曲的捲筒狀、槽狀或板片狀,長短寬窄不一,厚1~4毫米。外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較平坦,有的殘留橙黃色或棕黃色鱗片狀粗皮;內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細縱紋。體輕,質韌,纖維性強,難折斷,易縱向撕裂,撕裂時有粉塵飛揚。氣微,味微甘。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甘。歸肺經。 |
功效作用 |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屬利水滲溼藥下屬分類的利水消腫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肺熱喘咳,水腫脹滿尿少,面目肌膚浮腫。 |
藥理研究 | 具有利尿作用;降低血壓,能抑制離體蛙心心肌收縮力和頻率。興奮平滑肌,對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含黃酮類化合物、桑色呋喃、傘形花內酯,東莨菪素、環桑素、環桑色烯、環桑根皮素、桑黃酮、桑根皮素、桑色烯、桑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肺寒無火及風寒咳嗽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石癰堅如石,不作膿者:桑根白皮,陰乾搗末,烊膠,以酒和敷腫。(《千金要方》) ②治蜈蚣、蜘蛛毒:桑白皮搗汁敷,立效。(《衛生易簡方》) ③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鮮:桑根白皮1斤(米泔浸三宿,淨刮上黃皮,銼細),入糯米120克(焙乾)。一處搗為末。每服米飲調下30克。(《經驗方》) ④治血脈虛極,髮鬢不得潤澤:桑根白皮(銼)1斤,柏葉適量。上以水三鬥淹浸,煮五、六沸。沐頭,數數為之,發即潤澤。(《聖惠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