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ā jiǎo fēng
藥材名稱 | 八角楓 |
藥材拼音 | bā jiǎo fēng |
藥材別名 | 白金條、白龍鬚、八角梧桐、華瓜木、白筋條 |
英文名稱 | Alangium platanifolium |
功效分類 | 活血止痛藥 |
藥用部分 | 八角楓科植物八角楓Alangium chinense (Lour.)Harms。的側根或細鬚根。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灌木或喬木;樹皮淡灰色,平滑;枝條水平狀展開。單葉互生,圓形、卵形或橢圓形,頂端漸尖,基部兩側不對稱,闊楔形、截形、稀近心形,全緣或有2~3裂,裂片大小不一,背面脈分叉處常有叢毛,主脈4~6,葉柄紅色。二歧聚傘花序腋生,具小花8~30朵,花白色,後變乳黃色,花絲基部及花柱疏生粗短毛。核果卵圓形,熟時黑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較陰溼的山谷、山坡的雜木林中。分佈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 |
採收加工 | 夏秋兩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
藥材性狀 | 側根:圓柱形,略波狀彎曲,長短不一,有分枝,可見鬚根痕;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栓皮顯縱裂紋或剝落;質堅脆,斷面不平坦,纖維性,黃白色。鬚根:著生於側根中下部,纖長,略彎曲,有分枝,表面黃棕色,具細縱紋,有的外皮縱裂,質硬而脆,斷面黃白色,粉性。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味辛、苦,性溫,有毒。歸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除溼、舒筋活絡、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中的活血止痛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鬚根1.5~3克,側根3~6克,煎服或泡酒服(一般宜飯後股),用量由小逐漸加大,切勿過量;外用適量,煎水洗風溼痛處。用治四肢麻木、跌撲損傷。鬚根(白龍鬚)毒性較大,中毒輕者頭昏、無力,重者可因呼吸抑制而致死。在搶救中首先考慮人工呼吸,其他對症治療亦需及時。作肌肉鬆弛劑使用時,更應在有搶救條件的醫院進行。 |
藥理研究 | 八角楓根煎劑或生物總鹼,無論是靜脈注射還是腹腔注射,均有明顯的肌松作用,但不影響動物的清醒狀態;一般引起肌松作用的劑量能增強離體家兔腸管的節律性收縮,並呈量效關係。小劑量對離體蛙心和兔心灌注時,可使收縮加強;加大劑量收縮減弱,甚至導致房室傳遞阻滯,但可自行恢復,還具抗菌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抑制作用,增強腸、子宮平滑肌收縮,增強催眠藥作用,抗早孕與抗著床,抗炎等,有腎毒性。 |
化學成分 | 含喜樹次鹼、消旋毒黎鹼、β-香樹脂醇己酸酯、三十烷醇、β-谷固醇,根、根皮中含八角楓鹼,以鬚根中含量最多,達0.73%,分得的單體生物鹼主要是消旋毒藜鹼;還分離出吐根鹼、N-甲基吐根酚鹼,此外還有強心苷、酚類、氨基酸、有機酸、樹脂等。 |
使用禁忌 | 有毒,使用時需嚴格掌握劑量,一般宜從小量開始,至病人出現軟弱無力、疲倦時即不應再增用量。孕婦忌服,小兒和年老體弱者慎用,肝、腎、肺功能欠佳、心律不齊者忌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虛弱,喘咳:八角楓根3克,燉肉吃。(《貴州草藥》) ②治筋骨疼痛:白龍鬚1.2克,白牛膝9克。燉豬腳吃。(《曲靖專區中草藥》) ③治小兒驚風:八角楓根1.5克,煎水服。(《貴州草藥》) ④治鼻出血:八角楓6克,水煎服。(《貴州民間方藥集》) ⑤治過敏性皮炎:八角楓根(適量),煎水外洗。(《雲南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