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ī xuè téng
藥材名稱 | 雞血藤 |
藥材拼音 | jī xuè téng |
藥材別名 | 血龍藤、九層風、血筋藤、紫梗藤、血鳳藤、大血藤、過崗龍 |
英文名稱 | Caulis Spatholobi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經藥 |
藥用部分 | 豆科植物密花豆Spatholobus suberects Dunn.的藤莖。 |
(動)植物形態 | 攀援木質大藤本。枝圓柱形,灰綠色,老莖扁圓柱形,灰棕褐色,砍斷後有鮮紅色汁液流出,橫斷面可見數圈偏心環。葉互生,近革質,葉柄較長,被疏短毛;小葉3,頂生小葉闊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圓楔形,全緣,脈腋間有短細毛,側生小葉呈偏斜卵形,基部不對稱。圓錐花序生於枝頂的葉腋內,花序軸及總花梗均被黃色短柔毛,花萼筒狀,外被白色短毛,萼片5,二唇形,肉質,兩面均被淡黃色短柔毛;蝶形花冠黃白色,旗瓣肉質,近圓形,具爪;翼瓣和龍骨瓣具爪及耳;雄蕊10枚,分2組。花柱稍向上彎,柱頭小,頭狀,子房上位,密被白色短毛。莢果扁平,刀狀,表面被茸毛,有網紋,只於頂部有1粒種子。 |
產地分佈 | 生於林中、灌叢中或山谷林中。分佈於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冬季採收,除去枝葉,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莖扁平板狀圓柱形或圓柱形,通常多切成橢圓形、長矩圓形或不規則的斜切片。栓皮灰棕色,有的可見灰白色斑,栓皮脫落處顯紅棕色。切面木部紅棕色或棕色,導管孔多數,韌皮部有樹脂狀分泌物呈紅棕色至黑棕色,與木部相間排列呈3~8個偏心性半圓形環;髓部偏向一側。質堅硬。氣微,味澀。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苦、甘。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血、活血、通絡。屬活血化瘀藥下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煎湯或浸酒。用治月經不調、血虛萎黃、麻木癱瘓、風溼痺痛。 |
藥理研究 | 具有擴血管、抗血小板聚集、促進磷代謝等作用。水煎劑對離體及在體蟾蜍心臟有輕度抑制作用;也能增加壯年兔血細胞作用,升高其血紅蛋白;能加強子宮的節律性收縮。有調節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病變作用。用雞血藤糖漿10~20毫升,每日3次,治療貧血療效好。用以雞血藤為主藥的“升白沖劑”或“雞甲升白湯”治療白細胞減少症有較好的臨床療效。也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血小板減少、急性洩瀉等症。 |
化學成分 | 含有多種異黃酮、二氫黃酮、查耳酮、擬雌內酯類、三萜類、甾醇、表無羈萜醇、胡蘿蔔苷、芒柄花苷、表兒茶精、蘆薈大黃素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陰虛火亢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風溼痺痛:雞血藤15克,半楓荷15克,當歸15克,牛膝9克,楓香寄生15克,海風藤15克,豆豉姜15克。水煎服。(《中藥臨床應用》雞血藤湯) ②治老人血管硬化、腰背神經痛:雞血藤20克,杜仲15克,五加皮10克,生地黃15克。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每日3回分服。(《現代實用中藥》) ③治腰痛、白帶:雞血藤30克,金櫻根、千斤拔、杜仲藤、旱蓮草各15克,必要時加黨參15克。每日1劑,2次煎服。(《全國中草藥彙編》) ④治經閉:雞血藤、穿破石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益壽中草藥選解》) ⑤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雞血藤60~120克,雞蛋2~4個,紅棗10個。加水8碗,煎至大半碗(雞蛋熟後去殼放入再煎)。雞蛋與藥汁同服,每日1劑。(《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