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ú xī
藥材名稱 | 牛膝 |
藥材拼音 | niú xī |
藥材別名 | 懷牛膝、對節菜、山莧菜、鐵平膝、懷夕、紅牛膝 |
英文名稱 | the root of bidentate achyranthes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經藥 |
藥用部分 | 莧科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細長,圓柱形。莖直立,四稜形,莖節略膨大,疏被柔毛。葉對生,葉片橢圓形或倒卵圓形,楔形或廣楔形,全緣,兩面被柔毛。穗狀花序腋生和頂生,長可達10厘米;花向下折貼近總花梗,總花梗被柔毛。苞片1,膜質,寬卵形,先端突尖成刺;小苞片2,堅刺狀,基部兩側各具卵狀膜質小裂片;花被片5,綠色,披針形,多具1脈,邊緣膜質;雄蕊5枚,花絲下部於子房合生,與退化雄蕊聯為杯狀,退化雄蕊短於花絲,舌狀,頂端平圓或淺波狀;子房上位。胞果長圓形。花期7~8月,果期9~11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山坡林下及路旁。分佈於陝西、山西、山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冬季莖葉枯萎時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捆成小把,曬至幹皺後,將頂端切齊,曬乾。 |
藥材性狀 | 細長圓柱形,多順直,有的稍彎曲,長15~50( 90)厘米,直徑0.4~1厘米。表面灰黃色或淡棕色,有略扭曲而細微的縱皺紋、橫長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受潮則變柔軟,斷面平坦,黃棕色,微呈角質樣而油潤,中心維管束木部較大,黃白色,其外圍散有多數點狀維管束,排列成2~4輪。氣微,味微甜而稍苦澀。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苦、酸。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4.5~9克,水煎服。用治腰膝痠痛、筋骨無力、經閉癥瘕、肝陽眩暈。 |
藥理研究 | 現代藥理作用證實,有抗生育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較強的興奮作用。提取物有抗炎鎮痛作用和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對免疫功能正常或低下動物均有免疫增強作用,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能增強。此外,還證實有延緩衰老和抗腫瘤的作用。對心臟有一定抑制作用,可擴張血管、降壓,具有抗潰瘍、抗炎鎮痛、利膽、興奮子宮、抗生育、抗凝血、抗瘀、降血糖、降脂、蛋白同化、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利尿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皂苷。三萜皂苷水解後得齊墩果酸、葡萄糖醛酸等;另含蛻皮甾酮、牛膝甾酮、β-蛻皮甾酮、紅莧甾酮、β-谷固醇、絲氨酸、穀氨酸、尿囊素、琥珀酸及有免疫活性的牛膝肽多糖ABAB。 |
使用禁忌 | 凡中氣下陷,脾虛洩瀉,下元不固,夢遺滑精,月經過多及孕婦均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冷痺腳膝疼痛無力:牛膝(酒浸,切焙)30克,桂(去粗皮)15克,山茱萸30克。上三味,搗羅為散。每服空心溫酒下6克,日再服。(《聖濟總錄》牛膝散) ②治高血壓:牛膝、生地黃各15克,白芍、茺蔚子、菊花各9克、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③治痢下先赤後白:牛膝90克。搗碎,以酒一升,漬經一宿,每服飲兩杯,日三服。(《肘後方》) ④治齲齒:牛膝(燒為灰)30克。上細研為末,以少許著齒間,含之。(《聖惠方》) ⑤治口及舌上生瘡爛:牛膝(去苗)30克,上細銼,以水一中盞,酒半盞,同煎至七分。去滓,放溫時時呷服。(《聖惠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