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uān niú xī
藥材名稱 | 川牛膝 |
藥材拼音 | chuān niú xī |
藥材別名 | 甜牛膝、拐牛膝、天全牛膝、家牛膝 |
英文名稱 | medicinal cyathula root |
功效分類 | 活血調經藥 |
藥用部分 | 莧科植物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tis Kuan.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主根圓柱形。莖直立,中部以上近四稜形,多分枝,疏被糙毛。葉對生,葉柄密生長糙毛;葉片橢圓形至窄橢圓形,先端漸尖至尾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全緣,上面密生倒伏糙毛,下面毛較密。花綠白色,由多數復聚傘花序密整合花球團,花球團數個於枝端排列成穗狀;苞片卵形,幹膜質,頂端刺狀或鉤狀;聚傘花序能育花居中,不育花居兩側,不育花的花被片變成鉤狀芒刺,能育花的花被片5,2長3短,較長的2枚先端常呈鉤狀;雄蕊5枚,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基部密被長柔毛;退化雄蕊5枚,長方形,先端齒狀淺裂,基部與雄蕊花絲合生;子房圓筒形或倒卵形;花柱細,柱頭頭狀。胞果長橢圓狀倒卵形,暗灰色。種子卵形,赤褐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區,栽培或野生。分佈於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冬季採挖,除去蘆頭、鬚根及泥沙,炕或曬至半乾,堆放回潤,再炕幹或曬乾。 |
藥材性狀 | 近圓柱形,微扭曲,向下略細或有少數分枝,長30~60厘米,直徑0.5~3厘米。表面黃棕色或灰褐色,具縱皺紋、支根痕和多數橫向突起的皮孔。質韌,不易折斷,斷面淺黃色或棕黃色,維管束點狀,排列成數輪同心環。氣微,味甜。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微苦。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逐瘀通經、通利關節、利尿通淋。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5~10克,煎湯服,酒浸或入丸、散。用治風溼性腰膝疼痛、腳痿筋攣、血淋、尿淋、尿血、婦女經閉、瘕瘕。 |
藥理研究 | 動物試驗表明,水煎劑及流浸膏能使實驗動物子宮強烈收縮,並有抗生育作用及一定活血作用。蛻皮甾酮灌胃可促進大鼠膽汁分泌,使膽酸及膽紅素含量增加,膽固醇含量降低;並能抑制WR-1339所致大鼠高膽固醇血癥及高甘油三酯症,對兔實驗性動脈硬化也有抑制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含杯莧甾酮、阿魏酸、生物鹼、牛膝多糖、β-蛻皮甾酮等甾體類化合物。 |
使用禁忌 | 孕婦及月經過多者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痛經和瘀滯經閉:川牛膝10克,當歸12克,紅花6克,香附10克,益母草30克。水煎服。(《四川中藥志》 1979年) ②治大骨節病:川牛膝、制草烏、制川烏各250克,紅花500克。混合製成散劑,每服1克,每日3次,40天為1療程。(《全國中草藥彙編》) ③治小兒麻痺後遺症:川牛膝9克,土鱉蟲7個,馬錢子(油炸黃)1克。共研細末,分為7包。每晚臨睡前服1包,黃酒送下。(《全國中草藥彙編》) ④治小便淋痛,或尿血,或沙石脹痛:川牛膝30克,水二盞,煎一盞,溫服。(《綱目》引《直指方》) ⑤治熱淋:川牛膝12克,當歸、黃芩、梔仁各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