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竹節參

zhú jié cān

竹節參
竹節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竹節參
藥材拼音 zhú jié cān
藥材別名 竹節三七、竹節人參、蘿蔔七、蜈蚣七、甜七、土參、明七、土精、血參、野田七、羅漢三七、竹節七
英文名稱 panax japonicus
功效分類 補氣藥
藥用部分 來源於五加科植物竹節參Panax japonicus C.A.Meyer的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約60厘米。根莖竹鞭狀,橫生,肥厚,白色,節間短,每節有一深凹狀莖痕(凹眼)。莖直立,圓柱形,具縱條紋。掌狀複葉3~5片輪生莖端,葉柄細柔;小葉通常5,倒卵形至倒卵狀橢圓形,長5~15厘米,寬2~5.5厘米,先端長尖,邊緣有細鋸齒或呈重鋸齒狀,無毛或沿脈上疏生灰白色細柔毛。傘形花序從莖頂中央抽出,長15厘米,花小,多數;萼齒5;花瓣5,黃綠色;雄蕊5枚;子房下位,2室。果腎形,鮮紅色,種子2粒。花期5~6月。
產地分佈 生於高山灌叢陰溼地或岩石溝澗旁。分佈於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廣西、陝西、甘肅、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採收加工 秋季挖取根莖,分去肉質根,除去根莖外皮,曬乾。
藥材性狀 竹鞭狀,扁圓柱形,稍彎曲,長5~22厘米,直徑0.8~2.5厘米,節密集,節間長0.8~2厘米,每節上方有一圓形深陷的莖痕。表面灰棕色或黃褐色,粗糙,有致密的縱皺紋和根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淡黃色維管束點痕,排列成環。氣微香,味苦、微甜。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微苦。歸肝經、脾經、肺經。
功效作用 滋補強壯,散瘀止痛,止血祛痰。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3~10克,水煎服。用治病後虛弱、勞嗽咯血、咳嗽痰多、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支氣管炎;消化不良、習慣性便秘。
藥理研究 藥理研究結果表明,具有抗炎、延緩衰老、降血糖作用,還有擬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化學成分 竹節參含粗皂苷23.6%,此外,含揮發油0.016%,其中有β-檀香烯、β-金合歡烯等。
使用禁忌 無虛無瘀者和孕婦忌服。
配伍藥方 ①治全身筋骨痛:竹節人參30克,細辛3克。水煎,酌加酒沖服。(《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腰痛:竹節參9克,黃茅根6克,桑樹根9克。水煎兌黃酒服,日服3次。(《湖南藥物志》) ③治跌打傷痛:竹節人參15克。搗爛,溫酒沖服,亦可磨酒外搽。(《湖南農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倒經,功能性子宮出血:野田七研粉,每次1.5~3克。水煎服。(《廣西本草選編》) ⑤治鼻血:竹節人參3克,黃梔子(炒)6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⑥治虛勞咳嗽:竹節人參15克。煎水當茶飲。(《貴州民間藥物》) ⑦治頭暈:白三七30克,辣子七15克,天麻30克。共研細粉。每用9克,蒸雞蛋1個,每晨吃1次。(《恩施中草藥手冊》) ⑧治病後虛弱:竹節人參15克,燉肉吃或水煎服。(《貴州民間藥物》) ⑨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竹節人參、土炒白朮各9克,酒炒蒲公英根9克。水煎,分3次於飯前半小時服。(《安徽中草藥》)
上一味中藥材: 甘草
下一味中藥材: 西洋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