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西洋參

xī yáng shēn

西洋參
西洋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西洋參
藥材拼音 xī yáng shēn
藥材別名 花旗參、洋參、西洋人參、西參
英文名稱 panax quinquefolius
功效分類 補氣藥
藥用部分 五加科植物西洋參Panax quinquefolium L.的根。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5~35厘米。根肉質,紡錘形,常分枝。莖直立,圓柱形,具縱條紋。掌狀複葉,3年以上生者有3~5枚複葉輪生於莖頂。小葉通常5枚,近無柄,小葉片倒卵形、寬卵形至寬橢圓形,先端急尾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葉脈有稀疏的剛毛。傘形花序單一,頂生,小花密整合圓球形,花萼綠色,鍾狀,花瓣5,綠白色,雄蕊5枚,與花瓣互生,雌蕊1枚,子房下位,花盤肉質。核果狀漿果。
產地分佈 原產於北美洲(加拿大及美國),現我國東北三省、華北各省、陝西有較大量的栽培。
採收加工 秋季採挖,洗淨,按參體大小分開乾燥。乾燥適宜溫度為30~40℃,相對溼度應控制在60%以下,注意翻動及排潮。3周至1個月時間乾透,按大、中、小分等。
藥材性狀 紡錘形、圓柱形或圓錐形,長3~12厘米,直徑0.8~2厘米。表面淺黃褐色或黃白色,可見橫向環紋及線狀皮孑L,並有細密淺縱皺紋及鬚根痕。主根中下部有一至數條側根,大多已折斷。有的上端有根莖(蘆頭),環節明顯,莖痕(蘆碗)圓形或半圓形,具不定根(芋]或已折斷。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平坦,淺黃白色,略顯粉性,皮部可見黃棕色點狀樹脂道,形成層環紋棕黃色,木部略呈放射狀紋理。氣微而特異,味微苦、甘。
性味歸經 性涼,味甘、微苦。歸心經、肺經、腎經。
功效作用 補氣養陰、清熱生津。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3~6克。用於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乾。治腸紅:西洋參蒸桂圓。此外,還具抗疲勞、抗缺氧、抗休克、抗腫瘤和抗病毒作用。
藥理研究 西洋參及人參皂苷Rb₁對大腦皮層有鎮靜安定和中樞抑制作用;煎劑靜脈注射能抗兔心律失常;皂苷靜脈注射可抗兔心肌缺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凝固性。還有改善記憶;對心血管系統有保護作用;增強機體抗應激能力;增強免疫功能;保護紅細胞膜;對單純皰疹病毒Ⅰ型感染細胞有保護作用;抗利尿等作用。
化學成分 主要含三萜皂苷,以人參皂苷Rb₁的含量最高,具有以奧克梯醇為苷元的特徵性成分假人參皂苷F11,另含人參皂苷R0、人參皂苷Rg₁、人參皂苷Re等。
使用禁忌 不宜與藜蘆同用。中陽衰微、胃有寒溼者忌服。
配伍藥方 ①治夏傷暑熱,舌燥喉幹,主生津潤燥,斂氣消煩:西洋參3克,麥冬9克,北五味子九粒。當茶飲。(《喉科金鑰》生脈散) ②治原因不明長期低熱:西洋參3克,地骨皮6克,粉甘6克。同煎飲服。每劑濃煎2次,每日1劑。[《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1):14] ③治頑固性盜汗:穭豆衣30克,西洋參3克。分別煎煮,合兌服,每日1劑。[《中西醫結合雜誌》1 990,10(1):14] ④治過度體力勞傷,疲乏難復:仙鶴草30克,紅棗7枚,濃煎;另煎西洋參3克,合兌服。[《中西醫結合雜誌》1990,10(1):14] ⑤治食慾不振,體倦神疲:西洋參10克,白朮10克,雲芩10克。水煎服。[《大眾中醫藥》1990,(3):7]。
上一味中藥材: 竹節參
下一味中藥材: 土黨參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