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ài zǐ shēn
藥材名稱 | 太子參 |
藥材拼音 | tài zǐ shēn |
藥材別名 | 四葉參、童參、孩兒參、米參 |
英文名稱 | radix pseudostellariae |
功效分類 | 補氣藥 |
藥用部分 | 石竹科植物孩兒參Pseudostellaria heterophylla( Miq. )Pax ex Paxet Hoffm.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塊根細長紡錘形,外皮淡黃白色,疏生鬚根。莖直立,有2行短柔毛。葉對生,下部葉匙形或倒披針形,基部漸狹;上部葉卵狀披針形或長卵形;莖頂葉較大,常4葉排成“十”字形。花2型,腋生,莖頂的花大,白色,花梗被短柔毛,萼片5,披針形,花瓣5,先端2齒裂,雄蕊10,花柱3;莖下部的花小,紫色,萼片4,閉合,無花瓣,雄蕊通常2枚。蒴果卵形,種子扁圓或長圓狀腎形,褐色,具疣點。花期4~5月,果期5~6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林下肥沃陰溼地或陰溼山坡石縫中,有栽培。分佈於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夏季莖葉大部分枯萎時採挖,洗淨,除去鬚根,置沸水中略燙後曬乾或直接曬乾。 |
藥材性狀 | 細長紡錘形或細長條形,稍彎曲,長3~10厘米,直徑0.2~0.6厘米。表面黃白色,較光滑,微有縱皺紋,凹陷處有鬚根痕。頂端有莖痕。質硬而脆,斷面平坦,淡黃白色,角質樣(燙後曬乾者);或類白色,有粉性(生曬者)。氣微,味微甘。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微苦。歸脾經、肺經。 |
功效作用 | 益氣健脾、生津潤肺。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30克,水煎服。用治脾虛體倦、食慾不振、病後虛弱、氣陰不足、自汗口渴、肺燥乾咳。 |
藥理研究 | 太子參是一種重要的中草藥,也稱為紅參或人參。根據藥理研究,太子參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包括人參皂苷、多糖、多肽、氨基酸等。 |
化學成分 | 含環肽,如太子參環肽A、B、C,假繁縷環肽等,還含有揮發油,其成分已鑑定的有12種,主要糠醇等。另含有多種遊離氨基酸,以精氨酸、穀氨酸、天冬氨酸含量最高,佔遊離氨基酸的30%~40%,還含有麥芽糖等。近年從中分得三棕櫚酸甘油酯、棕櫚酸、β-谷甾醇、△7-豆甾烯醇 -3-8-D-吡喃葡萄糖苷、肌醇-3-甲醚、a-槐糖和蔗糖、山萮酸等。 |
使用禁忌 | 臟腑燥熱,陰虛津液不足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肺虛咳嗽:太子參15克,麥冬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湖北中草藥志》) ②治病後氣血虧虛:太子參15克,黃芪12克,五味子3克,嫩白扁豆4克,大棗4枚。煎水代茶飲。(《安徽中草藥》) ③治病後虛弱,傷津口乾:太子參、生地黃、白芍、生玉竹各9克。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④治心悸:太子參9克,南沙參9克,丹參9克,苦參9克。水煎服,每1劑。[《遼寧中醫雜誌》1984,(1):25] ⑤治神經衰弱:太子參15克,當歸、酸棗仁、遠志、炙甘草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