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yào
藥材名稱 | 山藥 |
藥材拼音 | shān yào |
藥材別名 | 淮山、山藥蛋、山薯 |
英文名稱 | Chinese yam |
功效分類 | 補氣藥 |
藥用部分 | 薯蕷科植物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纏繞草本。根莖直立,圓柱狀,肉質肥厚,長可達1米,直徑2~7厘米,外皮灰褐色,有多數鬚根,質脆,斷面白色,有粘性。莖右旋,細長,常帶紫色,有縱溝紋。葉互生,至中部以上對生,葉腋常有珠芽(零餘子),葉片形狀多變,三角狀卵形至三角狀廣卵形,通常3裂,基部戟狀心形,葉脈7~9條,基出。花極小,單性異株,穗狀花序,雄花序直立,花序軸多曲折,雌花序下垂;花被片6,背面被棕色毛,並散有紫褐色腺點,雄花有雄蕊6枚。蒴果表面被白色粉狀物。種子具褐色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向陽山坡林邊或灌叢中,常有栽培。主產河南、陝西等地。 |
採收加工 | 冬季莖葉枯萎後採挖,切去根頭,洗淨,除去外皮及鬚根,用硫黃燻後乾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干心,悶透,用硫黃燻後,切齊兩端,用木板搓成圓柱狀,曬乾,打光,習稱“光山藥”。 |
藥材性狀 | 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長15~30厘米,直徑1.5~6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鬚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粘。光山藥圓柱形,兩端平齊,長9~18厘米,直徑1.5~3厘米。表面光滑,白色或黃白色。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歸脾經、肺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30克,內服煎湯。用治脾虛食少、久瀉不止、肺虛喘咳、腎虛遺精、帶下、尿頻、虛熱消渴等。麩炒山藥補脾健胃,用治脾虛食少、洩瀉便溏、白帶過多。 |
藥理研究 | 現代藥理試驗結果表明,有促進骨折癒合,降血糖,增強免疫功能,增強消化系統功能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多巴胺、山藥鹼、槭素Ⅱ、豆固醇、膽甾醇、鹽酸山藥鹼、麥角甾醇、奎寧酸、菜油甾醇、膽固醇、薯蕷皂苷元、尿囊素、菜油固醇、二十六酸、β-谷甾醇;另含遊離氨基酸,澱粉、鞣質、粘液質、糖蛋白、多酚氧化酶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溼盛中滿或有實邪、積滯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脾胃虛弱,不思進飲食:山藥、白朮各30克,人參0.7克。上三味,搗羅為細末,煮白麵糊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溫米飲下。(《聖濟總錄》山芋丸) ②治溼熱虛瀉: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瀕湖經驗方》) ③治痰氣喘急: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熱飲之。(《簡便單方》) ④治腫毒:山藥、蓖麻子、糯米為一處,水浸研為泥,敷腫處。(《普濟方》) ⑤治凍瘡:山藥少許,於新瓦上磨為泥,塗瘡口上。(《儒門事親》)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