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ó mò
藥材名稱 | 蘿藦 |
藥材拼音 | luó mò |
藥材別名 | 芄蘭、羊角菜、婆婆針線包、奶槳藤、野隔山消 |
英文名稱 | asclepion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蘿藦科植物蘿藦Metaplexis japonica (Thunb.) Makino的乾燥全草或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質藤本,長達8米。全株具乳汁;莖下部木質化,上部較柔韌,有縱條紋,幼葉密被短柔毛,老時毛漸脫落。葉對生,膜質;柄長3~6厘米,先端具叢生腺體;葉片卵狀心形,長5~12厘米,寬4~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葉耳圓,長1~2厘米,上面綠色,下面粉綠色,兩面無毛;側脈10~12對,在葉背略明顯。總狀式聚傘花序腋生或腋外生;總花梗長6~12厘米,被短柔毛;花梗長約8毫米,被短柔毛;小苞片膜質,披針形,先端漸尖;花萼裂片披針形,外面被微毛;花冠白色,有淡紫紅色斑紋,近輻狀;花冠裂片張開,先端反折,基部向左覆蓋;副花冠環狀,著生於合蕊冠上,短5裂,裂片兜狀;雄蕊連生成圓錐狀,幷包圍雌蕊在其中;花粉塊下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無毛,柱頭延伸成一長喙,先端2裂。蓇葖果叉生,紡錘形,平滑無毛,長8~9厘米,先端漸尖,基部膨大。種子扁平,褐色,有膜質邊,先端具白色絹質種毛。花期7~8月,果期9~12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林邊荒地、河邊、路旁灌木叢中。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貴州等地。 |
採收加工 | 7~8月採收全草,鮮用或曬乾。塊根夏、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
藥材性狀 | 常單一或數股絞扭呈束狀,長短不一。莖為長圓柱形,老莖略偏,稍扭曲,具分枝。直徑達1.5厘米;表面灰白色或淺黃綠色,有縱紋及節;質柔韌或稍脆,折斷麵皮部強纖維性老莖木質部明顯,常呈新月形至半月形,可見眾多管孔,髓部中空。葉對生,多皺縮,展平後葉片呈卵狀心形至長卵形,長4~10厘米,寬3~8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心形,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枯黃色或淺黃綠色,背面色較淺或呈粉黃色,具長柄。總狀花序被灰白色短柔毛。蓇葖果長卵形或卵狀披針形。種子頂端具一簇白色長絹毛。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辛。歸脾經、肺經、腎經(《吉林省中藥材標準第一冊(2019年版)》)。 |
功效作用 | 補精益氣,通乳,解毒。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5~6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敷。主治虛損勞傷,陽痿,遺精白帶,乳汁不足,丹毒,瘰癧,疔瘡,蛇蟲咬傷。 |
藥理研究 | 具有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抗生育作用。 |
化學成分 | 本品含酯型苷、苯甲醯熱馬酮、蘿藦苷元、異熱馬酮、肉珊瑚苷元、蘿藦米寧、二苯甲醯蘿藦醇、去醯蘿藦苷元、去醯牛皮消苷元、夜來香素、去羥基肉珊瑚苷元等。 |
使用禁忌 | 老弱氣虛者慎服,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陽痿:籮藦根、淫羊藿根、仙茅根各9克。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②治癆傷:蘿藦根,燉雞服。(《四川中藥志》1960年版) ③下乳:蘿藦9~15克,水煎服;燉肉服可用30~60克。(《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④治瘰癧:蘿藦根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江西草藥》) ⑤治疣瘊,刺瘊,扁平疣:於患處周圍用針挑破見血。點蘿藦莖藤白汁,待自幹,一次即愈。(《吉林中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