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杜仲葉

dù zhòng yè

杜仲葉
杜仲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杜仲葉
藥材拼音 dù zhòng yè
藥材別名 思仲葉
英文名稱 folium cortex eucommiae
功效分類 補陽藥
藥用部分 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葉。
(動)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株高約10米。樹皮灰色,折斷後有銀白色橡膠絲。小枝無毛,淡褐色至黃褐色,枝具片狀髓心。單葉,互生,卵狀橢圓形或長圓狀卵形,長6~16厘米,寬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有鋸齒,表面無毛,背面脈上有長柔毛,側脈6~9,葉柄長1~2厘米。雌雄異株,無花被。花常先葉開放,生於小枝基郭。雄花具短梗,長約9毫米,雄蕊4~10,花葯線形,花絲極短。雌花具短梗,長約8毫米,子房狹長,頂端有2叉狀花柱,1室,胚珠2。果為具翅小堅果,扁平,長3~4厘米(連翅)。花期4~5月,果期9~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地林中或栽培。分佈於陝西、甘肅、河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浙江等地。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枝葉茂盛時採收,曬乾或低溫烘乾。
藥材性狀 杜仲葉多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橢圓形或卵形,長7~15厘米,寬3.5~7厘米。表面黃綠色或黃褐色,微有光澤,先端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具短葉柄。質脆,搓之易碎,折斷面有少量銀白色橡膠絲相連。氣微,味微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微辛。歸肝經、腎經。
功效作用 補肝腎、強筋骨。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臨床應用 用量15~30克,內服:煎湯。用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腰膝痠痛,筋骨痿軟。
藥理研究 杜仲葉有鎮靜、鎮痛、降壓、抗炎等作用,還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進創作性骨折的癒合。
化學成分 含都桷子甙酸,鵝掌楸甙,松脂酚雙葡萄糖甙,杜仲醇等。又含有以2-乙基呋喃基丙烯醛為主的揮發性成分,還含有以亞油酸(linoleic acid)為主的脂肪酸和以鈣為主的無機元素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謹慎用藥。
配伍藥方 治療高血壓:杜仲葉、枸杞葉適量,泡茶,早晚飲用。具體劑量和飲用頻次根據個體進行調整。
上一味中藥材: 沙苑子
下一味中藥材: 巫山淫羊藿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