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é jiè
藥材名稱 | 蛤蚧 |
藥材拼音 | gé jiè |
藥材別名 | 大壁虎、蚧蛇、蛤解、蛤蟹、仙蟾 |
英文名稱 | Gekko |
功效分類 | 補陽藥 |
藥用部分 | 壁虎科動物蛤蚧Gekko gecko (Linnaeus)除去內臟的全體。 |
(動)植物形態 | 體長約30厘米。體背腹略扁。面板粗糙,被粒狀細鱗,鱗間分佈有大的疣狀顆粒。頭大,扁三角形,吻端圓凸;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瞳孔縱置。口內有許多小齒。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四肢指、趾膨大,呈扁平狀,指趾底部有許多皺褶。雄性肛前窩20餘個,尾基部較粗,肛後囊孔明顯。軀幹及四肢背面磚灰色,密佈橘黃色及藍色斑點;尾部有深淺相間環紋,腹面白色而有粉紅色斑。 |
產地分佈 | 棲息於懸巖石壁洞縫中、樹洞中。分佈於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捕捉。捕後殺死,除去內臟,拭淨,用竹片撐開,使全體扁平順直,低溫乾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濫捕。 |
藥材性狀 | 全體扁片狀,頭及軀幹部長9~18厘米。頭稍扁,略三角形,兩眼多凹陷成窟窿,無眼瞼,口中無大牙。背部銀灰色或灰黑色,散有黃白色或綠色斑點。四足均具五趾,除第1趾外,其餘均具爪,趾底面具吸盤。尾細長扁圓形,有6~7個不甚明顯的銀灰色環帶。全身密被類圓形微有光澤的細鱗。氣腥,味微鹹。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鹹。歸肺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肺益腎、納氣定喘、助阻益精。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陽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多入丸、散或酒劑。用治虛喘氣促、勞嗽咳血、陽痿遺精。 |
藥理研究 | 蛤蚧具有免疫增強作用;還具有抗炎、抗衰老、抗過敏、抗應激、降血糖及解痙平喘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蛤蚧含天門冬氨酸、蘇氨酸、組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等18種氨基酸,溶血磷脂醯膽鹼、神經鞘磷脂、磷脂醯膽鹼等磷脂類,多種脂肪酸和鋇、磷、鎂等多種無機元素和肌肽、膽鹼、肉鹼、鳥嘌呤、蛋白質、脂肪等。有雄性激素樣作用;對小鼠受低溫、高溫、缺氧等應激刺激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
使用禁忌 | 外感風寒喘嗽及陽虛火旺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虛勞咳嗽及肺壅上氣:蛤蚧(頭尾全者,塗酥炙黃)1對,貝母(煨微黃)30克,紫菀(去苗土)30克,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30克,鱉甲(塗醋,炙令黃)60克,皂莢仁(炒令焦黃)30克,桑根白皮(銼)30克。上件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二三百杵,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棗湯下20丸,日三四服。忌莧菜。(《聖惠方》蛤蚧丸) ②治肺痿咳嗽:蛤蚧(新好者,用湯洗十遍,慢火內炙令香,研細末)1對,人參、茯苓、知母、貝母(去心,煨過湯洗)、桑白皮各60克,甘草(炙)150克,大杏仁(湯洗,去皮、尖,爛煮令香,取出研)180克。上八味同為細末,入杏仁拌勻。每服1.5克,入生薑二片,酥少許,水八分,沸熱服;如以湯點,頻服亦妙。(《博濟方》蛤蚧散) ③治久嗽不愈,肺間積虛熱,久則成瘡,故嗽出膿血,曉夕不止,喉中氣塞,胸膈噎痛:蛤蚧、阿膠、牛犀角、鹿角膠、羚羊角各30克,除膠外,皆為屑,次入膠,分四服,每服用河水三升,於銀石器中慢火煮至半升,濾去滓。臨臥微溫,細細呷。其滓,候服盡,再捶,都作一服,以水三升。煎至半升。如前服。(《本草衍義》) ④治產後喘,氣血兩脫:人參60克,熟地黃60克,麥冬9克,肉桂3克,蘇子2克,蛤蚧6克,半夏0.9克,水煎服。(《辨證錄》蛤蚧救喘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