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肉桂

ròu guì

肉桂
肉桂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肉桂
藥材拼音 ròu guì
藥材別名 菌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牡桂、紫桂、桂皮、桂
英文名稱 cinnamon
功效分類 補陽藥 溫裡藥
藥用部分 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樹皮。
(動)植物形態 喬木,樹皮灰褐色,老樹樹皮厚約1.3厘米,幼枝多有四稜,被褐色茸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矩圓至近披針形,長8~20厘米,寬4~5.5厘米,上面綠色,無毛,中脈及側脈明顯凹下,下面有疏柔毛,具基三出脈,葉柄長1.5~2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厘米,花小,白色,花被片6,與花被管無長2毫米,能育雄蕊9,花葯4室,第三輪雄蕊花葯外向瓣裂,子房卵形,無毛,細長形,柱頭小。果實橢圓形,長1厘米,直徑9毫米,黑紫色。花期6~7月,果期10~12月。
產地分佈 栽培於沙土或山地。分佈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
採收加工 多於秋季剝取,陰乾,除去雜質及粗皮,用時搗碎。
藥材性狀 本品呈槽狀或捲筒狀,長30~40厘米,寬或直徑3~10厘米,厚0.2~0.8厘米。外表麵灰棕色,稍粗糙,有不規則的細皺紋和橫向突起的皮孔,有的可見灰白色的斑紋;內表面紅棕色,略平坦,有細縱紋,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間有1條黃棕色的線紋。氣香濃烈,味甜、辣。
性味歸經 性大熱,味辛、甘。歸腎經、脾經、心經、肝經。
功效作用 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屬溫裡藥。
臨床應用 內服:1~4.5克,不宜久煎;研末,0.5~1.5克;或入丸劑。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浸酒,塗擦。用於陽痿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經閉。
藥理研究 對腸胃有緩和的刺激作用,並能解除胃腸平滑肌痙攣,具有很強的抗潰瘍作用;可拮抗血小板聚集,具有改善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鎮靜、鎮痛、解熱、抗驚厥等作用;對陽虛、陰虛模型有預防和保護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具有很強的殺真菌作用;抗腫瘤;升高小鼠血清三醯甘油有明顯降低作用,能延長亞硝酸鈉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對小鼠有明顯的鎮靜作用,表現為自發活動減少,對抗甲基苯丙胺(Methamphetamine)所產生的過多活動、轉棒試驗產生的運動失調以及延長環己巴比妥鈉的麻醉時間等。
化學成分 肉桂含揮發油1.98%-2.06%,其主要成分為桂皮醛,佔52.92%-61.20%,還有乙酸桂皮酯、苯甲酸苄酯、反式桂皮酸、桂皮苷等成分。
使用禁忌 陰虛火旺,裡有實熱,血熱妄行出血及孕婦均禁服,畏赤石脂。
配伍藥方 ①治卒心痛,亦治久心病發作有時節者:肉桂、當歸各30克,梔子14枚。搗為散,酒服1克,日三五服。(《肘後方》) ②療乳癰:桂心、甘草各0.6克,烏頭0.3克(炮),搗為末,和苦酒,塗紙覆之,膿化為水,則神效。(《肘後方》) ③療產後餘血作痛兼塊者:肉桂、薑黃。上等分為末,酒服1克,血下盡妙。(《經效產寶》) ④治跌打撲傷破,腹中有瘀血:肉桂、當歸各60克,蒲黃一升。上三味,治下篩。以酒服1克,日三,夜一。(《千金要方》) ⑤治白帶腥臭,多悲不樂,大寒:黃柏(為引用)、知母各1.5克,肉桂3克,附子9克。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遠熱服。(《蘭室秘藏》桂附湯)
上一味中藥材: 肉蓯蓉
下一味中藥材: 蔥子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