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鹿藥

lù yào

鹿藥
鹿藥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鹿藥
藥材拼音 lù yào
藥材別名 九層樓、盤龍七、偏頭七、山糜子
英文名稱 Smilacina Desf.
功效分類 補陽藥
藥用部分 百合科植物鹿藥Smilacina japonicaA. Gray的乾燥根及根莖。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莖橫走,多為圓柱狀,直徑6~10厘米。有時具膨大結節。莖中部以上具粗伏毛。葉互生,4~9枚,葉柄長3~15毫米,葉片紙質,卵狀橢圓形、橢圓形或長圓形,長6~13厘米,寬3~7厘米,先端近短漸尖,基部圓形,兩面疏被粗毛或近無毛。圓錐花序長3~6厘米,具粗短毛,花單生。花梗長2~6毫米,花被片6,分離或僅基部稍合生,長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約3毫米,白色,雄蕊6,花絲基部貼生於花被片上,花葯小;子房3室,花柱與子房近等長,柱頭幾不裂。漿果近球形,直徑5~6毫米。熟時紅色,具1~2顆種子。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生於林下蔭溼處或巖縫中。分佈於東北及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貴州。
採收加工 春、秋季採挖,洗淨,鮮用或曬乾。
藥材性狀 乾燥根莖略呈結節狀,稍扁,長6~15厘米,直徑0.5~1厘米。表面棕色至棕褐色,具皺紋,先端有一至數個莖基或芽基,周圍密生多數鬚根。質較硬,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甜、微辛。以根莖粗壯、斷面白色、粉性足者為佳。
性味歸經 性溫,味甘、苦。歸腎經、肝經。
功效作用 補腎壯陽,活血祛瘀,祛風止痛。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陽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6~15克;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或加熱熨。主治腎虛陽痿,月經不調,偏、正頭痛,風溼痺痛,癰腫瘡毒,跌打損傷。
藥理研究 鹿藥作為一種傳統中藥材,其藥理研究表明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廣泛的藥理作用。這些成分能夠對人體產生多種影響,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腫瘤、免疫調節等方面。透過深入研究鹿藥的藥理作用機制,可以進一步驗證其在傳統醫學中的療效,同時也為鹿藥在現代藥物研發中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然而,仍需進行更多嚴謹的臨床試驗和安全性評估,以確保鹿藥的安全有效使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異鼠李素-3-O-半乳糖苷等。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陽痿,勞傷:鹿藥15~30克。泡酒服。(《華山藥物志》) ②治月經不調:鹿藥12~15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③治頭痛,偏頭痛:鹿藥、當歸、川芎、升麻、連翹各6克。水煎食後服。(《華山藥物志》) ④治乳癰:鮮鹿藥、青菜葉各30克。共搗細,用布包好,放在開水裡燙熱後,取出熨乳部。(《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鹿藥,搗爛敷患處。(《陝甘寧中草藥選》)
上一味中藥材: 補骨脂
下一味中藥材: 續斷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