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āng guī
藥材名稱 | 當歸 |
藥材拼音 | dāng guī |
藥材別名 | 秦歸、雲歸、西當歸、幹歸、馬尾歸、岷當歸 |
英文名稱 | Angelica sinensis |
功效分類 | 補血藥 |
藥用部分 | 傘形科植物當歸Angelica sinensis (Oliv.) Diels.的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帶紫色,有明顯的縱直槽紋,無毛。葉為2~3回奇數羽狀複葉,葉鞘膨大;葉片卵形,小葉3對,近頂端的一對無柄,呈1~2回分裂,裂片邊緣有缺刻。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10~14,長短不等,基部有2個線形總苞片或缺;小總苞片2~4,線形;每一小傘形花序有花12~36朵,小傘梗密被細柔毛;萼齒5,細卵形;花瓣5,白色,長卵形,先端狹尖略向內折;雄蕊5枚,花絲內彎;子房下位,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橢圓形,分果有果稜5條,背稜線形隆起,側稜發展成寬而薄的翅,翅邊緣淡紫色,背部扁平。花期7月,果期8~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1800~2500米高寒陰溼地方。栽培於四川、雲南、陝西、貴州,青海、寧夏也有。在甘肅深山老林中曾發現有野生的。 |
採收加工 | 秋末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待水分稍蒸發後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燻幹。 |
藥材性狀 | 略圓柱形,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長15~25厘米。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具縱皺紋及橫長皮孔。根頭(歸頭)直徑1.5~4厘米,具環紋,上端圓鈍,有紫色或黃綠色的莖及葉鞘的殘基;主根(歸身)表面凹凸不平;支根(歸尾)直徑0.3~1厘米,上粗下細,多扭曲,有少數鬚根痕。質柔韌,斷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皮部厚,有裂隙及多數棕色點狀分泌腔,木部色較淡,形成層環黃棕色。有濃郁的香氣,味甘、辛、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甘、辛。歸肝經、心經、脾經。 |
功效作用 |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屬補虛藥下屬分類的補血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煎服。用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虛寒腹痛、腸燥便秘、風溼痺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 |
藥理研究 | 當歸有降低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的功效與作用;促進造血系統功能;降血脂及抗動脈硬化;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抑制I、Ⅱ、Ⅲ、Ⅳ型變態反應;對子宮具有興奮及抑制的雙向性作用;抑制前列腺增生;抗促性腺激素;抗輻射損傷;抗腫瘤;抗炎鎮痛、抗損傷;保肝,利膽,促進消化,抑制胃腸的推動運動;具有抑制神經系統、鬆弛氣管平滑肌、利尿、抑菌等作用。可抑制離體動物的子宮而興奮整體動物的子宮。藁本內酯對實驗動物有平喘作用,對其中樞神經系統有抑制作用。抗貧血作用可能與所含的維生素B12和鐵、鋅等微量元素有關。 |
化學成分 | 當歸揮發油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正丁烯基嗼內酯和當歸酮等,尚含維生素B12和鐵、鋅等多種微量元素。另含阿魏酸、苯乙酮、菖蒲二烯、香荊芥酚、愈創木酚、茴香酸、當歸內酯、藁本內酯二聚體等。 |
使用禁忌 | 熱盛出血患者禁服,溼盛中滿及大便溏洩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1.治月經壅滯,臍腹疼痛:當歸、玄胡索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9克,加生薑三片,水煎稍熱服。(《濟陰綱目》玄歸散) 2.治婦人血崩:當歸、白芍、乾薑、棕櫚,各燒存性,醋湯調,食前服。(《百一選方》) 3.治大便不通:當歸、白芷等分為末,每服6克,米湯下。(《聖濟總錄》) 4.治產後自汗、盜汗:當歸、黃芪各30克,麻黃根15克。上為末,每服9克,水煎服。(《濟陰綱目》當歸二黃湯) 5.治脫骨疽:元參、金銀花各90克,當歸60克,甘草30克,水煎服。連服10劑。(《驗方新編》四妙勇專湯)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