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á huáng gēn
藥材名稱 | 麻黃根 |
藥材拼音 | má huáng gēn |
藥材別名 | 苦椿菜 |
英文名稱 | radices ephedrae |
功效分類 | 固表止汗藥 |
藥用部分 | 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或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 et C.A.Mey.的乾燥根莖。 |
(動)植物形態 | 草本狀灌木。株高20~40厘米。木質莖短或呈匍匐狀。小枝直伸或微曲,對生或輪生,直徑約2毫米,中部節間長2.5~5厘米。葉2裂,裂片銳三角形,先端急尖,佔葉鞘的1/3~2/3.雄球花常成復穗狀花序,具4對苞片,雄蕊7~8,花絲結合或頂端微分離。雌球花單生枝頂或老枝葉腋,有4對苞片,最上1對合生部分佔1/2以上,雌花2。雌球花熟時肉質紅色,長圓狀卵球形或球形,長約8毫米,種子2粒,種子三角狀卵球形,長5~6毫米。花期5~6月,8~9月種子成熟。 |
產地分佈 | 生於砂質乾燥地。分佈於吉林、遼寧、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等。 |
採收加工 | 秋末採挖,除去殘莖、鬚根和泥沙,乾燥。 |
藥材性狀 | 呈圓柱形,略彎曲,長8~25厘米,直徑0.5~1.5厘米。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有縱皺紋和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狀剝落。根莖具節,節間長0.7~2厘米,表面有橫長突起的皮孔。體輕,質硬而脆,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淡黃色或黃色,射線放射狀,中心有髓。氣微,味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甘、澀。歸肺經、心經。 |
功效作用 | 固表止汗。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固表止汗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9克。水煎服,外用適量,研粉撒撲。用治自汗,盜汗。 |
藥理研究 | 具有降壓、止汗的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麻黃鹼A、B、C、D,阿魏醯組胺,麻黃根素A,麻黃雙酮A、B、C、D,酪氨酸甜菜鹼等。 |
使用禁忌 | 有表邪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虛汗無度:麻黃根、黃芪等分。為末,飛麵糊,做丸梧桐子大。每用浮麥湯下百丸,以止為度。(《談野翁試驗方》) ②治虛勞盜汗不止:麻黃根(銼)、牡蠣(煅)、黃芪(銼)等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9克,水一盞,蔥白三寸,同煎至半盞,去滓溫服。(《聖濟總錄》麻黃根湯) ③治盜汗:麻黃根0.9克,故敗扇(燒屑)0.3克,凡二物,治篩,以乳服0.9克,大人方寸匕,日三。(《醫心方》引《範汪方》麻黃散) ④治產後虛汗不止:當歸(銼,微炒)30克,麻黃根60克,黃芪(銼)30克。上藥搗粗,羅為散。每服12克,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方》麻黃根散) ⑤治腳汗:麻黃根30%,牡蠣30%,烏洛托品15%,滑石粉25%。上藥共研末,用適量撒在腳上即可。一般能保持10~15天腳不出汗。(《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