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ān yú ròu
藥材名稱 | 山萸肉 |
藥材拼音 | shān yú ròu |
藥材別名 | 山茱萸、萸肉、藥棗 |
英文名稱 | Common Macrocarpium Fruit |
功效分類 | 固精縮尿止帶藥 |
藥用部分 | 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肉。 |
(動)植物形態 |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約4米。樹皮淡褐色,成薄片剝裂。枝皮灰棕色,小枝無毛。單葉對生,具短柄;葉片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先端漸尖,基部圓或楔形,全緣,上面疏生平貼毛,下面粉綠色,毛較密,側脈6~8對,脈腋有黃褐色毛叢。夏季先葉開黃色花,傘形花序頂生或腋生,基部具4個小型苞片,花萼裂片4,不明顯;花瓣4,長約3毫米;雄蕊4枚,與瓣互生;子房下位,2室,花柱1。核果長橢圓形,光滑,熟時紅色,果梗細長,果皮幹後呈網紋狀。種子長橢圓形,兩端鈍圓。花期3~4月,果期9~10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陰溼溝畔、溪旁或向陽山坡灌叢中;有栽培。分佈於山西、陝西、山東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末冬初果皮變紅時採收果實,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燙後,及時除去果核,乾燥。 |
藥材性狀 | 果肉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長1~1.5厘米,寬0.5~1.5厘米,厚約1毫米。表面紫紅色至紫黑色,皺縮,有光澤。內表面不平滑,有少數縱向脈紋。頂端有的有圓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柄痕。質柔潤。氣微,味酸、澀、微苦。 |
性味歸經 | 性微溫,味酸、澀。歸肝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補益肝腎、澀精固脫。屬收澀藥下屬分類的固精縮尿止帶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用治眩暈耳鳴、腰膝痠疼、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
藥理研究 | 藥理研究表明,山萸肉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抗炎、抗衰老、抑菌等功效與作用。此外,還證實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以及降血糖、血脂、強心、抗失血性休克等作用。 |
化學成分 | 山萸肉含有單萜類、脂肪醛、脂肪烴,酸、酯等芳香族化合物,另含有苷類成分,如山茱萸苷、莫羅忍冬苷、7-O-甲基莫羅忍冬苷、獐牙菜苷、番木鱉苷以及鞣質類成分和蘋果酸、酒石酸、沒食子酸、維生素A。 |
使用禁忌 | 命門火熾,肝陽上亢,及素有溼熱,小便不利者禁服。 |
配伍藥方 | 1.腎虛腰痛、陽痿遺精:山萸肉、補骨脂、菟絲子、金櫻子各12克,當歸9克,水煎服。 2.自汗:山萸肉、白朮各15克,生龍骨、生牡蠣各30克(先煎),水煎服。 3.老人尿頻失禁:山萸肉9克,五味子4.5克,益智仁6克,水煎服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