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óng gǔ
藥材名稱 | 龍骨 |
藥材拼音 | lóng gǔ |
藥材別名 | 五花龍骨 |
英文名稱 | keel |
功效分類 | 固精縮尿止帶藥 平抑肝陽藥 |
藥用部分 | 古代哺乳動物象類、犀類、三趾馬、牛類、鹿類等的骨骼化石或象類門齒的化石。 |
(動)植物形態 | 由磷灰石、方解石及少量黏土礦物組成。磷灰石為六方晶系隱晶質,依古代生物骨骼產出。疏鬆集合體中或有呈現晶體形小棒狀的磷灰石 ,灰白色。略帶油脂狀,土狀光澤或瓷狀光澤。硬度大於指甲,小於小刀。方解石的晶體結構屬三方晶系。晶體為菱面體,也有呈現柱狀及板狀者。常以鍾乳狀或緻密粒狀集體產出。斷口貝殼狀,硬度3,性脆。 |
產地分佈 | 多產于山西、內蒙古、河北、河南、湖北、四川、陝西、甘肅等地。 |
採收加工 | 挖出後,除去泥土及雜質。五花龍骨質酥脆,出土後,露置空氣中極易破碎,常用毛邊紙貼上。 |
藥材性狀 | 1.龍骨:又稱白龍骨。呈骨骼狀或不規則塊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黃白色至淡棕色,多較平滑,有的具縱紋裂隙或具棕色條紋與斑點。質硬,砸碎後,斷面不平坦,色白或黃白,有的中空。關節處膨大,斷面有蜂窩狀小孔。吸溼力強,舔之吸舌。無臭,無味。以質硬、色白、吸溼力強者為佳。 2.五花龍骨:又稱五色龍骨。呈圓筒狀或不規則塊狀。直徑5~25厘米。淡灰白色、淡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夾有藍灰色及紅棕色深淺粗細不同的花紋,偶有不具花紋者。一般表面平滑,有時外層成片剝落,不平坦,有裂隙。質較酥脆,破碎後,斷面粗糙,可見寬窄不一的同心環紋。吸溼力強,舔之吸舌。無臭,無味。以體較輕、質酥脆、分層、有花紋、吸溼力強者為佳。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澀、甘。歸心經、肝經、腎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鎮心安神,平肝潛陽,固澀,收斂。屬平肝息風藥下分類的平抑肝陽藥。 |
臨床應用 | 內服:煎湯,10~15克,打碎先煎;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敷。安神、平肝宜生用,收澀、斂瘡宜煅用。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健忘,驚癇癲狂,頭暈目眩,自汗盜汗,遺精遺尿,崩漏帶下,久瀉久痢,潰瘍久不收口及溼瘡。 |
藥理研究 | 有一定的鎮靜作用,增加戊巴比妥鈉催眠率;還可縮短小鼠的凝血時間。 |
化學成分 | 主要成分為碳酸鈣、磷酸鈣等物質。 |
使用禁忌 | 溼熱積滯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好忘:龍骨、虎骨、遠志各等分。上三味治下篩。食後服2g,日二。久服聰明益智。(《千金要方》) ②治虛勞夢洩:龍骨60克,韭子(微炒)60克。上件藥搗羅為散,更研令細。每服6g,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調下。(《聖惠方》) ③治遺溺淋瀝:龍骨、桑螵蛸等分為末,每鹽湯服6克。(《綱目》引《梅師經驗方》) ④治金瘡出血:龍骨30克,訶子30克,白石脂15克,苧麻葉15克。上為細末,水調服之。(《普濟方》神仙止血方)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