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ū shā
藥材名稱 | 硃砂 |
藥材拼音 | zhū shā |
藥材別名 | 丹砂、丹粟赤丹、汞砂、辰砂 |
英文名稱 | zinnober |
功效分類 | 重鎮安神藥 |
藥用部分 | 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Cinnabar的礦石。 |
(動)植物形態 | 通常為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現顆粒狀或塊片狀,顏色為鮮紅色或暗紅色,具有光澤,且體重質脆。 |
產地分佈 | 主產於湖南新晃、鳳凰,貴州銅仁,四川酉陽等地。此外雲南、廣西、湖北等地亦產。 |
採收加工 | 將採集到的辰砂礦石劈開,放在直徑約30厘米的淘洗器內,於中托盤旋轉,使硃砂與岩石分開(因比重不同,故硃砂沉於底,岩石則在上)。分出後再將大的硃砂劈成片、塊狀,並用磁鐵吸去含鐵的雜質。 |
藥材性狀 | 粒狀或塊狀集合體,呈顆粒狀或塊片狀。鮮紅色或暗紅色,有的帶有鉛灰的青色。條痕紅色至褐紅色,具光澤,觸之不染手。體重,片狀者質脆,易破碎,粉末狀者有閃爍光澤。氣微,味無。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甘,有毒。歸心經。 |
功效作用 | 清心鎮驚、安神解毒。屬安神藥下屬分類的重鎮安神藥。 |
臨床應用 | 0.1~0.5克,多入丸、散,不宜人煎劑,外用適量。用治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狂、小兒驚風、視物昏花、口瘡、喉痺、瘡瘍腫毒。 |
藥理研究 | 硃砂混懸液小鼠灌胃具有鎮靜、抗驚厥作用;雌鼠口服硃砂後可抑制生育,且胎兒汞含量高於對照組,故妊娠期應禁服硃砂。 |
化學成分 | 硃砂主含硫化汞,並含鈣、鋇、矽、鉛、鋅、銅、砷等多種無機元素。 |
使用禁忌 | 不宜大量服用,也不宜少量久服;肝腎功能不全者禁服,入藥忌用火煅。 |
配伍藥方 | ①治痔瘻疽瘡:硃砂(制研)、麝香、當門子(別研)、蛇皮(五月五日熬)。上三味等分研,先以鹽湯洗拭乾,於瘡上敷少許蜜,以散敷之。(《外臺》引《廣濟方》) ②治咽喉腫痛,咽物煩悶:丹砂0.3克(研,水飛),芒硝45克(研)。上二味再同研勻。每用一字,時時吹入喉中。(《聖濟總錄》丹砂散) ③治癲狂、心風、心氣不足:硃砂、膽南星各30克,白附子15克。上為細末,豬心血泡蒸餅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古今醫統》神歸舍丹) ④治小兒鵝口瘡:硃砂、白枯礬各15克,牙硝15克。共為細末。搽舌上。(《片玉心書》保命散) ⑤治中風口噤,痰厥,不省人事:辰砂、白礬等分,三伏內裝入豬膽內,透風處陰乾。每服一塊,涼水研化灌下。(《萬病回春》) ⑥治心虛遺精:豬心一個,批片相連,以飛過硃砂末摻入,線縛,白水煮熟食之。(《唐瑤經驗方》) ⑦治遠年風赤眼腫痛:硃砂、青鹽、石膽各0.3克。上件藥,用醋漿水一小盞,於瓷器中浸,日中曝之,候其藥著於瓷器四畔。幹刮取如粟米大。夜臥時著眼兩眥,不過三四度瘥。(《聖惠方》) ⑧治面上粉刺:硃砂30克、麝香、牛黃各15克,雄黃0.9克。上細研令勻,以面脂和為膏。勻敷面上,避風經宿,粉刺自落。(《普濟方》紅膏)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