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ài dōng
藥材名稱 | 麥冬 |
藥材拼音 | mài dōng |
藥材別名 | 麥門冬、沿階草、不死藥、禹餘糧 |
英文名稱 | ophiopogon japonicus |
功效分類 | 清虛熱藥 補陰藥 |
藥用部分 | 百合科植物麥冬Ophiopogon japonicus (Thunb.) ker-Gawl.的塊根 |
(動)植物形態 | 多年生草本。地下具細長匍匐枝,節上被膜質苞片,鬚根常有部分膨大成肉質的塊根。葉叢生,窄線形,先端鈍或銳尖,基部狹窄,葉柄鞘狀,兩側有薄膜。總狀花序頂生;苞片膜質,每苞腋生1~3花;花淡紫色,偶為白色,形小,略下垂;花被6片,開展,卵圓形;雄蕊6.花絲不明顯,較短於花葯,花葯先端尖;子房半下位,3室。漿果,球狀,早期綠色,成熟時深綠色或藍黑色。花期5~8月,果期7~9月。 |
產地分佈 | 生於海拔2000米以下的山坡陰溼處、林下或溪旁。分佈於山東、安徽、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浙江於栽培後第3年立夏時採挖,稱“杭麥冬”。麥冬挖起後,剪下塊根,洗淨泥土,曬3~4天,堆通風處,使其反潮,蒸發水氣,約3日,攤開再曬,如此反覆2~3次。曬乾後,除淨鬚根雜質即可。 |
藥材性狀 | 紡錘形或長圓形,兩端略尖,中部充實或略收縮,長1.5~3厘米,直徑3~6厘米。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未乾透時,質較柔軟,幹後質硬脆,易折斷;折斷面黃白色,角質樣,中央有細小中柱。氣微香,味微甜。 |
性味歸經 | 性微寒,味甘、微苦。歸心經、肺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養陰生津、潤肺清心。屬補虛藥下分類的補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膏。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煎湯塗;或鮮品搗汁搽。用治肺燥乾咳、吐血、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等。 |
藥理研究 | 有保護心血管系統的作用;增強耐缺氧,延長常壓缺氧的存活時間;增強免疫功能;降血糖;延緩衰老;抑制胃腸推進作用;抗菌。麥冬為良好的養陰潤肺藥,近年來發現其在降低血糖的作用較好;臨床應用強心作用穩定而效果佳。實驗還證明,麥冬中的水溶性多糖有抗缺氧和免疫促進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多種甾體皂苷,其中麥冬皂苷A含量最高,麥冬皂苷B次之;此外含多種高異黃酮類化合物。從浙麥冬中還分離鑑定出5種黃酮類化合物。另還含麥冬黃酮A、魯斯可皂昔元、薯蕷皂苷元、麥冬黃烷酮、α-廣藿香烯、十六烷酸乙酯、齊墩果酸等。 |
使用禁忌 | 虛寒洩瀉、溼濁中阻、風寒或寒痰咳喘者禁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肺燥咳嗽:麥冬15克,桑白皮15克。水煎服。(《新編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肺熱咳嗽:麥冬12克,北沙參12克,黃芩9克,桔梗9克,杏仁9克,甘草6克。水煎服。(《山東中草藥手冊》) ③治胃酸缺少:麥冬、石斛、牡荊各6克,糯稻根9克。水煎服。(《福建藥物志》) ④治中耳炎:鮮麥冬塊根搗爛取汁,滴耳。(《廣西本草選編》) ⑤治小便閉淋:鮮麥冬90克(幹品30克)。水煎成半杯,飲前服,2~3次。(《福建民間草藥》)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