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ǎn mù
藥材名稱 | 膽木 |
藥材拼音 | dǎn mù |
藥材別名 | 山熊膽、熊膽樹、細葉黃棵木、黃羊木、藥烏檀、黃膽木、黃心木、樹黃柏 |
英文名稱 | Bile tree |
功效分類 | 清熱解毒藥 |
藥用部分 | 為茜草科植物膽木Nauclea officinalis Pierre. ex Pitard的枝、樹皮。 |
(動)植物形態 | 喬木,高4~12米,小枝纖細而光滑。葉紙質,對生,橢圓形,稀倒圓形,長7~11厘米,寬3.5~5厘米。頂端漸尖而略鈍,基部楔形,側脈每邊5~7對,纖細,向上斜伸,近邊緣處連結,在葉片兩邊略凸起;葉柄長10~15厘米,稍粗壯;托葉早落,倒卵形,長6~10厘米,頂端鈍圓。頭狀花序頂生,單生;總花梗長1~3厘米,中部以下有早落的苞片。小堅果合成一球狀體,成熟時黃褐色,直徑9~15厘米,表面粗糙。種子橢圓形,長1厘米,腹面平坦,背面拱起,種皮黑色有光澤並有微小窩孔。果期夏季。 |
產地分佈 | 生於半山腰廕庇潮溼地帶的雜木林中。主產於廣東、廣西、海南、湖南等地。 |
採收加工 | 全年均可採,切片,曬乾。 |
藥材性狀 | 多劈成不規則的片、塊,淺黃色或棕黃色,有的殘留皮部,外皮灰綠色或者棕綠色,粗糙,具多數點狀皮孔,較疏鬆,易剝離。橫切面皮部棕褐色,木部黃色或棕黃色。質堅硬,氣微,味苦。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苦。歸肺經、大腸經。 |
功效作用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屬清熱藥下分類的清熱解毒藥。 |
臨床應用 | 煎湯內服,用量15~30克。外用適量,煎水洗。用治乳蛾,痢疾,熱淋,下肢潰瘍,癤腫膿瘍,溼疹。 |
藥理研究 | 從膽木莖中分離得到的烏檀醛鹼經抑菌試驗表明有抑菌作用,烏檀醛鹼在100μg/ml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膽木浸膏片對冰醋酸所致的小鼠腹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和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腫脹具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並顯著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蹠腫脹形成和棉球性慢性肉芽組織增生,對傷寒V₁多糖菌苗所致的家兔雙高峰體溫升高有解熱功效與作用。 |
化學成分 | 膽木莖中主要含生物鹼類和生物鹼苷類,其中生物鹼有:烏檀費新鹼,烏檀費丁鹼,烏檀福林鹼,1-乙醯基咔啉,烏檀費林鹼和烏檀醛鹼。生物鹼苷有膽木鹼庚,膽木鹼辛和長春花苷內醯胺。另外含有奎諾酸,β-谷甾醇,香草酸。 |
使用禁忌 | 尚不明確。 |
配伍藥方 | 1.治鉤端螺旋體病:①膽木注射液(每1毫升含膽木的乙醇提取物3克),每8小時肌內注射1次,每次2~3毫升,用至體溫正常後2~3天。有出血傾向者加紫珠草30克,水煎,每日分3次服。②膽木、大青葉、地膽草、紫珠草各60~90克(小兒酌減),加水3碗,煎成1碗,分3次口服。在口服合劑的同時可加用膽木注射液。(《全國中草藥彙編》) 2.上呼吸道感染:膽木注射液,每1毫升相當於生藥1克,每次肌注2毫升,每日1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