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合歡花

hé huān huā

合歡花
合歡花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合歡花
藥材拼音 hé huān huā
藥材別名 合歡米、夜合花、夜合米
英文名稱 Albizia flower
功效分類 養心安神藥
藥用部分 豆科植物合歡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的初開放的花序或花蕾。前者習稱“合歡花”,後者習稱“合歡米”。
(動)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株高16米,樹皮灰褐色,不裂或淺裂。小枝綠棕色,皮孔明顯。羽片4~12對,小葉10~30對,鐮刀形或長圓形,長6~12毫米,寬1~4毫米,先端銳尖,基部截形,中脈極明顯偏向葉片的上側,全緣,有夜晚閉合現象,托葉線狀披針形,早落。頭狀花序多數,生於新枝的頂端,成傘房狀排列。小花粉紅色,連同雄蕊長25~50毫米。萼版5裂,鐘形,長約3毫米。花冠長為萼管的2~3倍,淡黃色,漏斗狀,頂端5裂。雄蕊多數,花絲多數,花絲基部連合,花葯小,2室,子房上位,花柱絲狀,與花絲等長,粉紅色。莢果,扁平,帶狀,長8~10厘米,寬1.2~2.5厘米。種子8~14,扁平,橢圓形。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山谷、平原或栽培於庭園中。分佈於華東、華南、西南及遼寧、河北、河南、陝西。
採收加工 夏季花開放時擇晴天採收或花蕾形成時採收,攤於竹匾內迅速曬乾,2~3天后花由紅白色轉變成黃褐色即可。
藥材性狀 合歡花:頭狀花序,皺縮成團。總花梗長3~4cm,有時與花序脫離,黃綠色,有縱紋,被稀疏毛茸。花全體密被毛茸,細長而彎曲,長0.7~1厘米,淡黃色或黃褐色,無花梗或幾無花梗。花萼筒狀,先端有5小齒;花冠筒長約為萼筒的2倍,先端5裂,裂片披針形;雄蕊多數,花絲細長,黃棕色至黃褐色,下部合生,上部分離,伸出花冠筒外。氣微香,味淡。合歡米:米略棒槌狀,形細長而彎曲。表面淡黃褐色。花萼和花冠筒上端均5裂;雄蕊多數,花絲極細,下部合生,上部分離,呈錯綜交織狀,而包被於花冠內。氣微香。
性味歸經 性平,味甘。歸心經、肝經。
功效作用 解鬱安神。屬安神藥下屬分類的養心安神藥。
臨床應用 用量5~10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夜眠不安、抑鬱不舒、神經衰弱、食慾不振、跌打損傷、視物不清等症。
藥理研究 抑制神經中樞。
化學成分 花中鑑定了25種芳香成分,主要芳香成分為反-芳樟醇氧化物(linalooloxide),芳樟醇(linalool),異戊醇(isopentanol),α-羅勒烯(a-ocimene)和2,2,4-三甲基噁丁烷(2,2,4- trimethylixetane)等。此外,還含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
使用禁忌 陰虛津傷者慎用。
配伍藥方 ①治神煩不寧,抑鬱失眠:合歡花、柏子仁各9克,白芍6克,龍齒15克,琥珀粉3克(分2次沖服),煎服。(《安徽中草藥》) ②治溼濁中阻,食慾不振:合歡花、扁豆花、厚朴花各6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③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合歡花120克,牛膝(去苗)30克,紅藍花30克,石鹽30爽,杏仁(湯浸去皮,麩炒微黃)15克,桂心30克。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酒下三十丸,晚食前再服。(《聖惠方》夜合花丸)
上一味中藥材: 合歡皮
下一味中藥材: 蕤仁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