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蜈蚣

wú gōng

蜈蚣
蜈蚣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蜈蚣
藥材拼音 wú gōng
藥材別名 天龍、百腳、百足蟲、天蟲、吳公、千足蟲
英文名稱 centipede
功效分類 息風止痙藥
藥用部分 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ltilans L.Koch.的全體。
(動)植物形態 體扁平而長,全體由22個同形環節構成。頭部紅褐色;頭板近圓形,前端較窄而突出。頭板和第1背板為金黃色,生觸角l對,單眼4對;頭部之腹面有顎肢1對,上有毒鉤;顎肢底節內側有1矩形突起,上具4枚小齒,顎肢齒板前端具小齒5枚。身體自第2背板起為墨綠色,末板黃褐色。背板自第2~19節各有2條不顯著的縱溝;腹板及步肢均為淡黃色,步肢21對,足端黑色,尖端爪狀;末對附肢基部側板端有2尖棘,同肢前腿節腹面外側有2棘,內側l棘,背面內側l~3棘。
產地分佈 棲居於潮溼陰暗處,食肉性。傘國各地均有分佈。
採收加工 春、夏季捕捉,捕得後,用兩端削尖的竹片插入頭尾兩端,繃直、曬乾;或先用沸水燙過,然後曬乾或烘乾。
藥材性狀 扁平長條形,由22個體節組成。頭部暗紅或紅褐色,略有光澤,有頭板覆蓋,頭板近圓形,前端稍突出,有觸角及顎肢各1對。軀幹部第1背板與頭同色,其餘20個背板為棕綠或墨綠色,具光澤,自第4~22背板上常有2條縱溝線,腹部淡黃或棕黃色,皺縮;自第2節起,每節兩側有步足1對,步足黃色或紅褐色,偶有黃白色,呈彎鉤狀,最末1對步足尾狀,易脫落。質脆,斷面有裂隙。氣微腥,有特殊刺鼻臭氣,味辛、微鹹。
性味歸經 性溫,味辛。歸肝經。
功效作用 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 用量3~5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用治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溼頑痺、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藥理研究 蜈蚣提取物對戊四氮、純菸鹼及硝酸士的寧鹼引起的驚厥均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對多種面板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結核桿菌有抑制和殺滅的功能;還具有抗腫瘤、抗炎、鎮痛、抗衰老和增加心肌收縮力的功能。
化學成分 蜈蚣含有2種類似蜂毒的成分,即組織胺樣物質及溶血蛋白質,還含有膽甾醇、脂肪酸、蛋白質和多種氨基酸。
使用禁忌 蜈蚣有毒,用量不宜過大。血虛生風及孕婦禁用。
配伍藥方 ①治破傷風:蜈蚣頭、烏頭尖、附子底、蠍梢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字,或半字,熱酒調下。如禁了牙關,用此藥,斡開灌之。(《濡門事親》蜈蚣散) ②治瘰癧潰瘡:茶、蜈蚣,二味炙至香熟,搗篩為末。先以甘草湯洗淨,敷之。(《神枕方》) ③治一切便毒,連連作痛,更不腫起,名曰陰毒:活蜈蚣二條,炭火燒存性,為末。好酒調服。食前下。(《直指方》秘傳獨聖散) ④治蛇咬:白芷30克(取白色者),雄黃15克,蜈蚣三條,樟腦9克。各為極細末。以香油調搽腫處,隨幹隨掃。(《洞天奧旨》蜈蚣散) ⑤治趾瘡,甲內惡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條。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圍。(《醫方摘要》)
上一味中藥材: 太白花
下一味中藥材: 羚羊角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