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羚羊角

líng yáng jiǎo

羚羊角
羚羊角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羚羊角
藥材拼音 líng yáng jiǎo
藥材別名 泠角、九尾羊角、角、羱羊角
英文名稱 antelope's horn
功效分類 息風止痙藥
藥用部分 牛科動物賽加羚羊Saiga tatarica Linnaeus的角。
(動)植物形態 身體大小與黃羊相似。頭形比較特別,耳廓短小,眼眶突出。鼻端大,鼻中間具槽,鼻孔呈明顯的筒狀,整個鼻子呈腫脹狀鼓起。雄羊具角一對,不分叉。角自基部長出後幾豎直向上,至生長到整個角長1/3高度時,二角略向外斜,接著又往上、往裡靠近再又微微往外,最後二角尖相向略往內彎。角尖端平滑,而下半段具環稜。角呈半透明狀,蠟黃色。整個體色呈現灰黃色,但體側較灰白,冬季時毛色更淡。
產地分佈 性喜乾旱,棲息於荒漠及半荒漠的開闊地區。冬季為避風雪,往往遷往比較平緩的山間坡地或平原過冬。僅分佈於新疆北部。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捕捉,捕得後,將角從基部鋸下,曬乾。一般以8~10月採收者質好色佳。野生賽加羚羊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獵。
藥材性狀 長圓錐形,略呈弓狀彎曲。類白色或黃白色,基部稍顯青灰色;嫩枝全體光潤如玉,無裂紋,對光透視有“血絲”或紫黑色斑紋,老枝有細裂紋;除頂端外,有10~16個隆起環脊,間距約2厘米。基部鋸口類圓形,內有堅硬的骨塞,習稱“羚羊塞”。除去骨塞後,對光透視,無骨塞部分的中心有一條細孔直通角尖,習稱“通天眼”。質堅硬,斷面角質。氣微,味淡。
性味歸經 性寒,味鹹。歸肝經、心經。
功效作用 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臨床應用 用量1~3克,宜單煎2小時以上,或磨汁、研粉服,每次0.3~0.6克。用治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溼毒發斑、癰腫瘡毒。
藥理研究 解熱鎮痛,鎮靜、抗驚厥;具有興奮胃腸及子宮平滑肌作用,降低血壓,增加耐缺氧能力。
化學成分 主要含角蛋白、磷酸鈣、不溶性無機鹽、多種氨基酸,並含五種磷脂類成分。
使用禁忌 脾虛慢驚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中風,心煩,恍惚、腹中痛或時悶絕:羚羊角屑,微炒,搗羅為散,溫酒服3克。(《簡易普濟良方》) ②治癲癇:羚羊角、殭蠶、鉤藤、黨參各1.5克,天麻、甘草各l克,全蠍0.7克,蜈蚣0.3克。上藥混合研末,每服l克,每日2~3次。[《浙江中醫雜誌》1981,(11):522] ③治偏風,手足不隨,四肢頑痺:羚羊角(鎊)30克,獨活(去蘆頭)60克,烏頭(炮裂,去皮、臍)0.9克,防風(去叉)0.3克。上四味,銼如麻豆大。每服15克,以水二盞,煎取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腹夜臥各一。(《聖濟總錄》羚羊角湯) ④治血虛筋脈攣急,或歷節擎痛:羚羊角磨汁半盞,以金銀花45克,煎湯一碗和服。(《續青囊方》) ⑤治小兒夜啼及多驚熱:羚羊角屑0.3克,黃芩0.3克,犀角屑0.3克,甘草0.3克(炙微赤,銼),茯神0.3克,麥門冬15克(去心,焙)。搗,粗羅為散。每服3克,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量兒大小,分減服之。(《羚羊角散》) ⑥治卒食噎:羚羊角30克。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粥飲調服3克。亦可以角水磨塗咽喉外。(《聖惠方》) ⑦治惡瘡腫:羚羊角生磨,和水塗瘡腫上。(《普濟方》)
上一味中藥材: 蜈蚣
下一味中藥材: 蛇蛻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