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 tuì
藥材名稱 | 蛇蛻 |
藥材拼音 | shé tuì |
藥材別名 | 蛇退、長蟲皮、白龍衣、龍皮、蛇筋、蛇附、蛇皮、蛇殼 |
英文名稱 | pillis ophidiae |
功效分類 | 息風止痙藥 |
藥用部分 | 遊蛇科動物黑眉錦蛇Elaphe taeniurus Cope等多種蛇蛻下的皮膜。 |
(動)植物形態 | 體較大,全長可達2米。頭頸區分明顯,上唇和咽喉部黃色,背面黃綠色、灰綠色或棕灰色,體前部背正中具黑色梯狀橫紋,體後4條黑色縱線延伸至尾末端,眼後具黑色眉紋,腹部灰白色,但前端、尾部及體側為黃色。 |
產地分佈 | 棲息於平原、丘陵及山地。以鼠、鳥及蛙類為食,無毒。分佈於我國河北至長江流域以南及西南地區。 |
採收加工 | 春末夏初或冬初採集,除去泥沙,乾燥。 |
藥材性狀 | 圓筒形,多壓扁而皺縮,完整者形似蛇,長可達1米以上。背部銀灰色或淡灰棕色,有光澤,鱗跡菱形或橢圓形,銜接處白色,略抽皺或凹下;腹部乳白色或略顯黃色,鱗跡長方形,呈覆瓦狀排列。手捏有潤滑感和彈性,輕輕搓揉,沙沙作響。氣微腥,味淡或微鹹。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鹹、甘。歸肝經。 |
功效作用 | 祛風、定驚、解毒、退翳。屬平肝息風藥下屬分類的息風止痙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6克,煎服、或每次1.5~3克,研末服;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用治驚癇抽搐、目翳、風疹瘙癢、喉痺、口瘡、耵耳、癰疽、疔毒、瘰癧、惡瘡、燒燙傷。 |
藥理研究 | 蛇蛻具有抗炎及抑制紅細胞溶血作用。 |
化學成分 | 蛇蛻含骨膠原、氨基酸、糖原、核酸、氨肽酶及β-葡萄糖醛酸酶、乳酸脫氫酶、異檸檬酸脫氫酶等。 |
使用禁忌 | 孕婦禁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漏瘡血水不止:蛇皮(洗,焙焦)、五倍子、龍骨各0.3克,川續斷(洗,曬)0.6克。上細末,入麝香少許,津唾調敷。(《直指方》蛇蛻散) ②治燙火傷,面板臭爛者:蛇蛻,燒存性為末。麻油調搽。二三次即愈。(《顧體醫話》) ⑧治小便不通:全蛇蛻一條。燒存性、研,溫酒服之。(《綱目》) ④治蟯蟲:蛇蛻6克(焙黃),冰片0.3克。共研細末,臨睡前抹肛門處。(《吉林中草藥》) ⑤治風疹瘙癢不止:蛇蛻(洗,炙焦),露蜂房(洗,過蜜,炙焦)。共為細末,溫酒調下3克,日二服。(《古今醫統》蛇蛻散) ⑥治膿耳:蛇蛻焙黑存性,研末。吹入耳中。(《片玉心書》)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