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石吊蘭

shí diào lán

石吊蘭
石吊蘭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石吊蘭
藥材拼音 shí diào lán
藥材別名 黑烏骨、石豇豆、石澤蘭、小澤蘭、巖豇豆、岩石茶
英文名稱 lysiontus pauciflorus
功效分類 溫化寒痰藥
藥用部分 苦苣苔科植物吊石苣苔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乾燥地上部分。
(動)植物形態 常綠附生半灌木。匍匐莖灰褐色,老枝黃棕色,長7~40厘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幼枝常有短毛,皮微有皺紋。葉對生或三至數片輪生,革質,有短柄或近無柄,紫紅綠色。葉片大小、形狀變化較大。楔形、楔狀條形,狹矩圓形,挾卵形,或倒卵形,長1.5~5.5厘米,寬3~16毫米,先端鈍或短尖。基部楔形或鈍圓,邊緣在中部以上有牙齒,下部全緣或微波狀,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花序腋生,有花1~4朵,花序梗長1.5~3.5厘米,苞片小,早落,花萼5深裂至基部,裂片三角狀條形。花冠白色至淡紅色,常帶紫色,管狀,長3.5~4.5厘米,中部以上膨大,近二唇形,上唇2裂,下唇3裂,無毛,雄蕊4,能育雄蕊2,花葯連著。花盤杯狀,4裂,雌蕊單一,無毛。蒴果1~2個,條形,長7.5~10厘米,兩端有毛。種子細小,頂端有長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產地分佈 生於陰溼岩石壁或樹幹上,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臺灣、浙江、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安徽等省區。
採收加工 夏、秋二季葉茂盛時採割,除去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莖呈圓柱形,長25~60厘米,直徑0.2~0.5厘米。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縱皺紋,節膨大,常有不定根;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綠色或黃棕色,中心有空隙。葉輪生或對生,有短柄;葉多脫落,脫落後葉柄痕明顯;葉片披針形至狹卵形,長1.5~6厘米,寬0.5~1.5厘米,邊緣反捲,邊緣上部有齒,兩面灰綠色至灰棕色。氣微,味苦。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歸肺經。
功效作用 化痰止咳,軟堅散結。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臨床應用 內服:煎湯,9~15克,或浸酒服。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外洗。用治咳嗽痰多,瘰癧痰核。
藥理研究 有抗結核桿菌、抗炎、抗肝毒、止咳祛痰、平喘鎮靜、降血壓、降血脂及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
化學成分 全草含石吊蘭素,即內華達素(nevade-nsin)。還有黃酮類及揮發油類。
使用禁忌 孕婦忌服。
配伍藥方 ①治腰、四肢痛:石吊蘭、杜仲各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熱咳:巖豇豆、青魚膽草、巖白菜各五錢。水煎服。(《貴陽民間藥草》)
上一味中藥材: 貓爪草
下一味中藥材: 天南星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