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旋覆花

xuán fù huā

旋覆花
旋覆花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旋覆花
藥材拼音 xuán fù huā
藥材別名 旋覆華、金錢花、夏菊、六月菊、金盞花
英文名稱 inula flower
功效分類 溫化寒痰藥
藥用部分 菊科植物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的頭狀花序。
(動)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莖短,橫走或斜升,具鬚根。莖單生或簇生,綠色或紫色,有細縱溝,被毛。基部葉花期枯萎;中部葉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葉端尖,葉基漸狹,無柄,全緣或有疏齒,上面有疏毛或近無毛,下面有疏伏毛;上部葉漸狹小,基部有時稍寬。頭狀花序直徑2.5~4厘米,單生或數個排列成疏散傘房花序,總苞半球形,直徑1.3~1.5厘米,總苞片5層,線狀披針形,最外層披針形而較長,外層基部革質,內層苞片幹膜質。舌狀花黃色,雌性,長9~14毫米,頂端3齒裂,管狀花兩性,長4~5毫米,頂端5齒裂,雄蕊5枚,聚藥,雌蕊1枚,子房下位,柱頭2深裂。瘦果圓柱形,有10條縱溝,被疏短毛,冠毛白色。
產地分佈 野生於山谷、河灘、路邊等較潮溼處。分佈於東北等地。
採收加工 夏季或秋季花開放時採摘頭狀花序,曬乾。
藥材性狀 花序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厘米,多鬆散。總苞半球形,直徑1.3~1.5厘米,總苞片5層,最外層苞片常葉質而長,或上部葉質下部革質,內層苞片幹膜質,較窄。舌狀花1輪.雌性,花冠黃色,長0.9~1.4厘米,寬0.8~1毫米,舌片帶狀,開展,頂端有3齒。花柱細長,頂端2裂,分枝稍扁,子房圓柱形,中部膨大,長0.8~1毫米,具10條縱稜,稜部被毛。冠毛1輪,22~30條,白色粗糙,長4~5毫米。管狀花兩性,黃色,密集於中央,花冠長4~5毫米,頂端具5個尖裂片。雄蕊5枚,扁平帶狀,花葯聚合成筒狀,基部延伸成長尾,花絲下部貼生於花冠上部遊離。氣微,味苦、辛、鹹。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苦、辛、鹹。歸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降氣、消痰、行水、止嘔。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分類的溫化寒痰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煎湯內服,治療風寒咳嗽、痰飲蓄結、胸膈痞滿、喘咳痰多、嘔吐噫氣、以下痞硬。包煎。
藥理研究 具有鎮咳祛痰、平喘、抗炎作用、抗菌、殺蟲等作用。
化學成分 含大花旋覆花素、旋覆花素、槲皮素、胡蘿蔔苷、去乙醯旋覆花次內酯、旋覆花次內酯、環醚大花旋覆花內酯、氧化大花旋覆花內酯等成分。
使用禁忌 陰虛勞嗽,風熱燥咳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咳嗽氣逆:旋覆花9克,半夏6克,前胡6克,蘇子9克,生薑9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②治風痰嘔逆,飲食不下,頭目昏悶:旋覆花、枇杷葉、川芎、細辛、赤茯苓各3克,前胡4.5克。姜、棗水煎服。(《婦人良方》旋覆花湯) ③治痰飲在胸膈,嘔不止,心下痞硬者:旋覆花、半夏、茯苓、青皮。水煎服。(《產科發矇》旋覆半夏湯) ④治伏暑、溼溫,脅痛或咳或不咳,無寒,但潮熱或寒熱為瘧狀:生香附9克,旋覆花9克(絹包),蘇子霜9克,廣陳皮6克、半夏15克,茯苓塊9克,薏苡仁15克。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溫服。(《溫病條辯》香附旋覆花湯) ⑤治風溼痰飲上攻,頭目眩脹:旋覆花、天麻、甘菊花各等分,為末,每晚服6克,白湯下。(《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⑥治唾如膠漆稠黏,咽喉不利:旋覆花為末,每服6~9克,水煎,時時呷服。(《衛生易簡方》) ⑦治小便不行,因痰飲留閉者:旋覆花一握。搗汁。和生白酒服。(《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上一味中藥材: 天南星
下一味中藥材: 桂花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