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ǎi fú shí
藥材名稱 | 海浮石 |
藥材拼音 | hǎi fú shí |
藥材別名 | 石花、海石、浮海石、浮石、小海石 |
英文名稱 | bryozoatum |
功效分類 | 清化熱痰藥 |
藥用部分 | 本品為胞孔科動物脊突苔蟲Costazia aculeata Canu et Bassler的乾燥骨骼,習稱“石花”、或火山噴出的岩漿凝固形成的多孔狀石塊浮石Pumex,主含二氧化矽(SiO₂),皆稱“浮石”。 |
(動)植物形態 | 脊突苔蟲:固著生活的水生群體動物。雌雄同體。群體常呈樹枝狀。個體很小,為囊狀。體外分泌石灰質及膠狀物質,形成群體之骨骼。體前端有口,口緣有馬蹄狀的突起,其上生多數觸手。消化管屈曲成“U”形,肛門亦在體之前端。 浮石:原礦物為非晶質。一般為白色、淺灰色,偶而呈淺紅色。具有標準的多孔構造,形似蛀窠,有時具管狀構造。表面暗淡或具絲絹光澤。性脆。比重小,在水中可以浮起。為火山噴發出的岩石,主要由玻璃質構成,偶含少量結晶質礦物。 |
產地分佈 | 常附著於海濱岩礁上。浮石產廣東、福建、山東、遼寧等地。石花產浙江、廣東、福建等地。 |
採收加工 | 浮石全年可採,以夏季為多。自海中撈出,曬乾。脊突苔蟲的骨骼6~10月間自海中撈出,用水洗去鹽質及泥砂,曬乾。 |
藥材性狀 | 石花:呈珊瑚樣的不規則塊狀,大小不等。灰白色或灰黃色,表面多突起呈叉狀分枝,中部交織如網狀。體輕,入水不沉。質硬而脆,表面與斷面均有多數細小孔道。氣微腥,味微鹹。 浮石:本品呈海綿樣的不規則塊狀,大小不等。表面灰白色或灰黃色,具多數細孔。體輕,質硬而脆,斷面疏鬆,常有玻璃或絹絲樣光澤。氣微,味微鹹。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鹹。歸肺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分類的清化熱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海浮石未研成細粉者應先煎。用於肺熱咳嗽痰稠,癭瘤結核,小便淋瀝,瘡腫,目翳。 |
藥理研究 | 有鎮咳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碳酸鈣,效果與蛇膽川貝末相似。 |
化學成分 | 海浮石主要含氧化矽,其實為氧化鋁、氧化鉀等。海石花主含碳酸鈣。 |
使用禁忌 | 虛寒咳嗽忌服,脾胃虛弱者、孕婦、兒童慎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慢性支氣管炎:海浮石30%。煅海蛤殼粉35%,海蜆殼粉30%,豬膽粉5%。混合均勻,製成0.8克片劑。每次4片,每日3次,開水送服。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