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ǎ léng zǐ
藥材名稱 | 瓦楞子 |
藥材拼音 | wǎ léng zǐ |
藥材別名 | 蚶殼、瓦壟子、魁蛤殼、瓦屋子、蚶子殼、瓦壟蛤皮、血蛤皮 |
英文名稱 | concha arcae |
功效分類 | 清化熱痰藥 |
藥用部分 | 蚶科動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jlata Reeve等同屬數種的貝殼。 |
(動)植物形態 | 貝殼大,斜卵圓形,極膨脹,左右兩殼稍不等,殼頂膨脹,稍接近,殼前端鈍圓,向後漸變狹,背後方斜下,殼上具放射肋紋42~48條(常43條),光滑而整齊,肋紋與肋間溝寬度相等,殼表面被有棕色外皮及毛,極易脫落。殼內面白色,近頂部處略帶灰色,邊緣厚,具有與殼表放射肋及溝相當而突出的長形齒,無放射肋紋,但有極細弱的放射條紋。鉸合部直,鉸合齒約70枚,自兩端向中央漸細密,外套痕與閉殼肌痕均明顯,前閉殼肌痕較小,近似圓形,後者略大,似方形,外套膜邊緣厚,有褶襞。 |
產地分佈 | 生活於淺海數十米深的軟泥或泥沙質海底中。分佈於我國沿海各地,以渤海灣產量最大。 |
採收加工 | 春秋兩季採收,於退潮時到淺海泥沙中拾捕,洗淨泥沙,煮熟,肉供食用,將殼曬乾即可。 |
藥材性狀 | 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長7~9厘米,高6~8厘米。殼外面隆起,有棕色絨毛或已脫落;殼頂突出,向內捲曲;自殼頂向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42~48條。殼內面平滑,白色,殼緣有與殼外面直稜相對應的凹陷,鉸合部具鉸齒1列。質堅。氣微,味淡。 |
性味歸經 | 性平,味鹹。歸肺經、胃經、肝經。 |
功效作用 | 消痰化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清化熱痰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9~15克,宜先煎;外用研末調敷。用治頑痰積結、黏稠難咯、癭瘤、瘰癧、癥瘕痞塊、胃痛泛酸。 |
藥理研究 | 實驗表明,複方瓦楞子沖劑抗消化潰瘍面癒合作用優於甲氰咪胍,具有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生長的作用,其抑菌能力亦優於甲氰咪胍。 |
化學成分 | 含大量碳酸鈣、少量磷酸鈣。尚含少量鎂、鐵、矽酸鹽、硫酸鹽、氯化物及有機質。 |
使用禁忌 | 無瘀血痰積者勿用。 |
配伍藥方 | ①治胃痛吐酸水,噫氣,甚則吐血者:瓦楞子(醋煅七次)270克,烏賊骨180克。廣陳皮90克(炒)。研極細末,每日三次,每次服6克,食後開水送下。(《經驗方》) ②治急性胃炎:煅瓦楞子9克,良姜3克,香附6克,甘草6克。共研末。每服6克,日服2次。(《青島中草藥手冊》) ③治痰飲:瓦楞子殼,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簍黃熟時,正搗和瓦粉作餅子,曬乾為末。用蜜湯調3克,或入諸藥為丸,其效過於海粉多矣。(《古今醫統》) ④治燒燙傷:煅瓦楞子研成細末,加冰片少許,用香油調勻,塗患處。(《山東藥用動物》) ⑤治面板刀傷及凍瘡潰瘍:瓦楞子30克,冰片15克。共研末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⑥治外傷出血:煅瓦楞子研末外敷。(《青島中草藥手冊》)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