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天竺黃

tiān zhú huáng

天竺黃
天竺黃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天竺黃
藥材拼音 tiān zhú huáng
藥材別名 竹黃、竹膏、天竹黃、竹糖
英文名稱 tabasheer
功效分類 清化熱痰藥
藥用部分 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的稈內分泌液乾燥後Bambus textilis McClure.的塊狀物。
(動)植物形態 稈高8~10米,尾梢彎垂,下部挺直;綠色,幼時被白蠟粉,貼生或疏或密的淡棕色刺毛,以後變為無毛;節處平坦,無毛;分枝常自稈中、下部第7節至第11節開始,以數枝乃至多枝簇生,中央一枝略微較粗長。籜鞘早落;革質,先端稍向外緣傾斜而呈不對稱的寬拱形,籜耳較小,大耳狹長圓形至披針形;籜舌邊緣齒裂;籜片直立,卵狀狹三角形;葉鞘無毛,背部具脊;葉耳通常呈鐮刀形;葉舌極低矮,邊緣齧蝕狀,無毛;葉片線狀披針形至狹披針形,上面無毛,下面密生短柔毛,先端漸尖具鑽狀細尖頭,基部近圓形或楔形。假小穗單生或多枚簇生於花枝各節,鮮時暗紫色,干時古銅色,線狀披針形;先出葉寬卵形,具2脊;具芽苞片2片或3片,寬卵形;小穗含小花5~8朵;小穗軸節間為半圓柱形或扁形,頂端膨大;穎1片,寬卵形,具21脈;外稃橢圓形,具25脈;內稃披針形,具2脊,脊間20脈;鱗片不相等,邊緣被長纖毛;花絲細長,花葯黃色;子房寬卵球形,花柱被短硬毛,柱頭3。未見成熟穎果。
產地分佈 常栽培於低海拔地的河邊、村落附近。分佈於廣東和廣西,現我國西南、華中、華東各地均有引種栽培。
採收加工 秋、冬季採收,砍斷稈,剖取竹黃,曬乾。
藥材性狀 不規則片塊狀或顆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藍色、灰黃色或灰白色,有的潔白色,半透明,略帶光澤。體輕,質硬而脆,易破碎,吸溼性強。無臭,味淡。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歸心經、肝經。
功效作用 清熱豁痰、涼心定驚。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清化熱痰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煎服。用治熱病神昏、中風痰迷、小兒痰熱驚癇、抽搐、夜啼。
藥理研究 具鎮痛、區域性麻醉的作用,可使離體蛙心收縮力減弱、心率減慢。另外,可引起光敏性皮炎。
化學成分 含多糖、氨基酸、竹紅菌素A、竹紅菌素B、竹紅菌素C、甘露醇、硬脂酸、竹黃色素A、竹黃色素B、竹黃色素C。另含鈉、鎂、鋁、矽等14種無機元素;14種氨基酸及生物鹼。
使用禁忌 無實熱痰火者慎服,脾虛胃寒便溏者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哮喘即發:陳皮3克,半夏(制)、竹黃各4.5克,麻黃(先煎去沫)2.1克,蘇子1.8克,沉香(研末衝藥)1.2克,細辛1.5克,炙甘草1.8克,加生薑二片煎。(《不知醫必要》麻黃蘇子湯) ②治小兒疳積:雄黃(研,水飛)、天竺黃各6克,牽牛末3克,上同再研,麵糊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後,薄荷湯下。大者加丸數。(《小兒藥證直訣》牛黃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黃、川芎各0.3克,防己15克,上三味,搗研為散。每服3克,新汲水調下。肺損吐血,用藥6克,生面3克,水調下。並食後服。(《聖濟總錄》天竺黃散) ④摻口瘡:天竺黃、月石各等分,冰片少許。為末摻之。(《景嶽全書》)
上一味中藥材: 瓦楞子
下一味中藥材: 海藻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