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ūn bù
藥材名稱 | 昆布 |
藥材拼音 | kūn bù |
藥材別名 | 海帶、海白菜、江白菜、綸布、海昆布 |
英文名稱 | konbu |
功效分類 | 止咳平喘藥 |
藥用部分 | 海帶科植物海帶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葉狀體。 |
(動)植物形態 | 海帶:多年生大型褐藻,藻體分為根狀固著器,柄部和片部。片部綠褐色,完整者帶狀,扁平柔滑,邊緣深波狀,基部具細短軸柄,柄下端生有樹枝狀假根,附著於海底岩石上。昆布:多年生大型褐藻。片部寬大,厚革質,暗褐色,扁平近扁圓形,羽狀深裂,裂片條狀披針形,有時再羽狀深裂,邊緣常有疏淺齒;孢子囊群在表面生長,片部之下有細長圓柱形柄,柄基有數輪2叉分支的固著器。 |
產地分佈 | 海帶生於低潮線下2~3米深的岩石上或人工培植,分佈於遼寧、山東、浙江等沿海地區。昆布生於低潮線附近的岩礁上,分佈於浙江、福建沿海地區。 |
採收加工 | 夏秋季採撈,曬乾後,紮成小把。 |
藥材性狀 | 海帶:捲曲摺疊呈團狀,或纏結成把。全體呈黑褐色或綠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軟後則呈扁平長帶狀,長50~150厘米,寬10~40厘米,中部較厚,邊緣較薄而呈波狀。類革質,殘存柄部扁圓柱狀。氣腥,味鹹。昆布:常捲曲皺縮呈不規則團塊,全體呈黑色,較薄。用水浸軟後則膨脹呈扁平的葉狀,長寬16~26厘米,厚約1.6毫米;兩側呈羽狀深裂,裂片呈長舌狀。邊緣有小齒或全緣。質柔滑。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鹹。歸肝經、胃經、腎經。 |
功效作用 | 軟堅散結、消痰、利水。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6~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用治癭瘤、瘰癧、睪丸腫痛、痰飲水腫。有降壓、抑制平滑肌、止咳平喘、預防白血病、止血、清除血脂等功能。也用於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和腳氣水腫。 |
藥理研究 | 能降低血脂,有明顯的抗凝血作用,顯著增強機體免疫功能,還有抗腫瘤、降血糖、鬆弛腸道平滑肌、抗輻射及促進造血等作用,能糾正缺碘引起的甲狀腺機能不足。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多糖類成分、藻膠酸、昆布素、甘露醇、無機鹽。昆布含藻膠酸、粗蛋白、甘露醇、灰分、鉀、碘。另含褐藻酸鹽、巖藻依多糖、鵝掌菜酚、蓽澄茄油烯、己醛等成分。 |
使用禁忌 | 脾胃虛寒蘊溼者忌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癭氣初結,咽喉中壅悶,不治即漸漸腫大:檳榔90克,海藻(洗去鹹)90克,昆布(洗去鹹水)90克。上藥,搗羅為末,煉蜜和丸,如小彈子大。常含一丸咽津。(《聖惠方》) ②治甲狀腺腫:昆布、海蜇、牡蠣各30克,夏枯草15克。煎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③治頸淋巴結核:昆布、夏枯草各18克,海藻15克,青皮、白芥子各9克。水煎服。(《青島中草藥手冊》) ④治腳氣水腫:昆布、海藻、澤瀉、桑白皮、防己各適量。水煎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⑤治高血壓:海帶30克,決明子15克。水煎服。(《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⑥治氣管炎,咳嗽,肺結核:昆布500克,百部500克,知母(蜜炙)1000克,用50%乙醇浸泡1星期,回收乙醇,加蒸餾水至500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中國藥用海洋生物》)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