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枇杷葉

pí pá yè

枇杷葉
枇杷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枇杷葉
藥材拼音 pí pá yè
藥材別名 廣杷葉、巴葉、蘆橘葉
英文名稱 folium eriobotryae
功效分類 止咳平喘藥
藥用部分 薔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l.的葉。
(動)植物形態 常綠小喬木,高3~8米。小枝粗壯,被鏽色茸毛。單葉互生,革質;具短柄或近無柄;托葉2片。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密被鏽色茸毛,側脈12~15對。圓錐花序頂生,密被鏽色茸毛,分枝粗壯;花密集,苞片被褐色茸毛;萼筒壺形,黃綠色,密被茸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花絲基部較粗,略呈三角形;子房下位,外被長茸毛,5室,柱頭頭狀。果為漿果狀梨果,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色。
產地分佈 多栽於村邊、平地或坡地。分佈於江蘇、浙江、廣東、陝西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多在4~5月採葉,曬至七八成干時紮成小把,再曬乾。本品分生用和蜜炙。生用時,用水噴潤,切絲,乾燥。蜜枇杷葉,取枇杷葉絲,用蜜水拌炒,至放涼後不粘手為度。每100千克枇杷葉絲,用煉蜜20千克。
藥材性狀 長圓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疏鋸齒,近基部全緣。上表麵灰綠色、黃棕色或紅棕色,較光滑;下表面密被黃色茸毛,主脈於下表面顯著突起,側脈羽狀;葉柄極短,被棕黃色茸毛。革質而脆,易折斷。無臭,味微苦。
性味歸經 味苦,性微寒。歸肺經、胃經。
功效作用 清肺止咳、降逆止嘔。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中的止咳平喘藥。
臨床應用 用量6~9克,煎服。用治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潤肺下氣止咳逆,宜蜜汁炒用;和胃下氣止嘔逆,宜薑汁炒用。
藥理研究 對呼吸中樞有鎮靜、平喘、鎮咳作用。區域性應用對角叉菜膠性水腫有強大抑制作用,可顯著降低遺傳性糖尿病小鼠及正常小鼠的尿糖。臨床上試用治腎炎水腫、痤瘡等。水煎劑或醋酸乙酯提取物具有祛痰和平喘作用,揮發油有輕度祛痰作用。此外,皂苷也是枇杷葉止咳祛痰的主要成分。醇提物灌胃或區域性用藥具抗炎作用。此外,還具抗菌、降血糖、抗腫瘤的作用。
化學成分 新鮮枇杷葉含揮發油0.045%~0.108%,主成分為橙花叔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三萜化合物以熊果酸、齊墩果酸或委陵菜酸為母體的衍生物。倍半萜類化合物枇杷苷Ⅰ可作定性鑑別的專屬性成分。尚含單環倍半萜苷、苦杏仁苷及有機酸、金合歡醇、β-谷固醇、馬斯里酸、枸櫞酸等成分。
使用禁忌 胃寒嘔吐入風寒咳嗽禁服。
配伍藥方 ①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15克,川貝1.5克,杏仁6克,陳皮6克。為末,每服3~6克,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②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克,桑白皮12克,黃芩6克,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克,蜜炙桑白皮15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③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克,煎服。(《安徽中草藥》) ④治肺風咳逆:幹枇杷葉30克,芫荽菜、前胡各15~18克,艾葉5片。水煎,衝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誌》) ⑤治肺燥咳嗽:幹枇杷葉(去毛)9克,幹桑葉9克,茅根15克,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⑥治百日咳:枇杷葉15克,桑白皮15克,地骨皮9克,甘草3克。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⑦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枇杷葉、冬桑葉、車前草、天漿殼、天花粉等分。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⑧治面上生瘡:枇杷葉,布擦去毛,炙幹,為末,食後茶湯調下6克。(《急救良方》)
上一味中藥材: 胡頹子葉
下一味中藥材: 牡荊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