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牡荊葉

mǔ jīng yè

牡荊葉
牡荊葉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牡荊葉
藥材拼音 mǔ jīng yè
藥材別名 荊葉
英文名稱 negundo chastetree leaf
功效分類 止咳平喘藥
藥用部分 馬鞭草科植物牡荊Vitei negundoL.var.canna-bifolia(Sieb.et Zucc.) Hand.-Mazz.的新鮮葉。
(動)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有香味。葉對生,間有3葉輪生;掌狀五出複葉;總葉柄密被黃色細毛。圓錐狀花序頂生或側生,密被粉狀細毛;小苞細小,線形,有毛,著生於花梗基部;花萼鍾狀;花冠上端裂成二唇,上唇2裂,下唇3裂;雄蕊4,2強,伸出花管;子房球形,柱頭2裂。漿果黑色。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產地分佈 生於低山向陽的山坡路邊或灌木叢中。主產於華東各省。
採收加工 夏、秋兩季均可採收,去除雜質,曬乾。
藥材性狀 多幹縮成團。展開後小葉5片或3片,披針形,中間小葉片長5~10厘米,寬2~4厘米,兩側小葉依次漸小,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鋸齒狀,上表面綠色,下表面淺綠色,上、下表面有少量毛,沿葉脈有短茸毛。搓碎後氣清香,味辛微苦。
性味歸經 性平,味微苦、辛。歸肺經。
功效作用 解表、祛痰、止咳、平喘。屬化痰止咳平喘藥下屬分類的止咳平喘藥。
臨床應用 用量3~5克,煎服;或搗汁飲。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用治外感風寒、發熱惡寒、頭痛、肢節疼痛或咳嗽氣喘等。
藥理研究 具有鎮靜、祛痰、鎮咳、平喘等作用,並有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降血壓;調節血清蛋白;鎮靜催眠。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炭疽桿菌有顯著抗菌作用,對大腸桿菌、乙型鏈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和痢疾桿菌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尚有明顯的抗組胺作用。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其中主要成分為β-丁香烯、香檜烯、β-甜沒藥烯、乙酸龍腦酯、菖蒲烯、α-側柏烯等成分。
使用禁忌 尚不明確。
配伍藥方 ①治風寒感冒:鮮牡荊葉24克,或加紫蘇鮮葉12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②預防中暑:牡荊幹嫩葉6~9克,水煎代茶飲。(《福建中草藥》) ③治小便出血:搗牡荊葉取汁,酒服二合。(《幹金要方》) ④治急性胃腸炎:牡荊鮮莖葉30~60克。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⑤治久痢不愈:牡荊鮮莖葉15~24克。和冰糖,衝開水燉3小時,飯前服,每日2次。(《福建民間草藥》) ⑥治足癬:牡荊鮮葉、馬尾松鮮葉、油茶子餅各等量。煎湯燻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⑦治風疹:牡荊葉9~15克,水煎服;或另用葉煎湯燻洗。(《福建中草藥》) ⑧治頭癬:a.取鮮牡荊葉500克,加開水1000毫升,浸泡15分鐘後過濾,用濾液洗頭5~8分鐘,每日1次。b.鮮葉250g搗爛,塗擦患處,每日2次。洗擦後頭部用布包扎,一般洗擦4天后頭皮癢感消失,膿瘡、糠皮狀鱗屑減少,2個月後長髮。[《浙江醫學》1962,3 (6):260]
上一味中藥材: 枇杷葉
下一味中藥材: 龍脷葉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