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枳殼

zhǐ ké

枳殼
枳殼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枳殼
藥材拼音 zhǐ ké
藥材別名 炒枳實、只殼、商殼
英文名稱 fructus aurantii
功效分類 理氣藥
藥用部分 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接近成熟的果實。
(動)植物形態 常綠小喬木,分枝多。枝具稜和短刺。單身複葉,互生;葉片寬橢圓形或寬卵形,長7~12cm,寬4~7cm,先端窄而銳或急尖,基部圓形或寬楔形;葉柄翅倒卵形,寬1~1.5cm,有時較窄或寬,葉柄短。花白色,單生或2~3朵簇生於葉腋。萼杯狀,5淺裂。花瓣5,長圓形,具芳香,有脈紋。雄蕊約25.花絲基部結合。果近球形,直徑5~8cm,橙黃色,果皮粗糙。瓤囊10~12瓣,果肉酸帶苦味。種子約20.,卵形。子味乳白色,單胚。花期5~7月,果期11~12月。
產地分佈 多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分佈於我國長江流域地區,主產於江西、湖南、四川。
採收加工 7月果皮尚綠時採收,自中部橫切為兩半,曬乾或者低溫乾燥。
藥材性狀 半球形,直徑3~5厘米。外果皮褐色,有顆粒狀突起,有明顯的花柱殘基或果梗痕。切面中果皮黃白色,邊緣1~2列油室。質堅硬,不易折斷。瓤囊7~12瓣,內藏種子。氣清香,味苦、微酸。
性味歸經 性溫,味苦、辛、酸。歸脾經、胃經。
功效作用 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屬理氣藥。
臨床應用 用量3~9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炒熱熨。用治胸脅氣滯、脹滿產痛、食積不化、痰飲內停、胃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等。
藥理研究 升高血壓;抑尿;抗休克;抑制胃腸運動;對子宮有興奮或抑制雙重作用。
化學成分 本品含揮發油、橙皮苷、枳屬苷、松柏苷、柚皮素-7-芸香糖苷、福橘素、甜橙素、新橙皮苷、異歐前胡內酯、茴芹香豆精、柑屬環肽Ⅱ、柑屬環肽Ⅲ、柑屬環肽Ⅳ、忍冬苷、生物鹼等成分。
使用禁忌 孕婦慎用。
配伍藥方 ①治氣滯、食飲痰火停結:枳殼30克,厚朴24克,俱用小麥麩皮拌炒。每用枳殼6克,厚朴4.8克。水煎服。(《本草匯言》) ②治久嗽上焦熱,胸膈不利:枳殼(炒)、桔梗各90克,黃芩60克。上咀,每日早用60克作一服,水三盞煎二盞,勻作三服,午時一服,申時一服,臨臥時一服。(《古今醫統》枳殼湯) ③治右脅痛脹滿不食者:枳殼(鼓炒)、桂心(去粗皮,不見火)、片子薑黃(洗)各15克,甘草(炙)4.5克。上為末,每服6克,姜棗湯調下,酒亦可。(《重訂嚴氏濟生方》推氣散) ④治飲食積滯,心下痞悶作痛,噫氣如敗卵者:枳殼(去瓤,銼,麩炒)、白朮各15克,香附(麩炒,去皮)30克,檳榔9克。為細末,每服6克,米湯調下,日3次。(《本事方》枳殼散)
上一味中藥材: 枳實
下一味中藥材: 青皮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