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īng pí
藥材名稱 | 青皮 |
藥材拼音 | qīng pí |
藥材別名 | 青橘皮、青柑皮 |
英文名稱 |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viride |
功效分類 | 理氣藥 |
藥用部分 | 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及其栽培變種的乾燥幼果或未成熟果實的果皮。 |
(動)植物形態 |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高3~4米。枝柔弱,有刺或無刺。單身複葉互生;葉柄長0.5~1.5毫米,有不明顯的葉翼,頂端有關節;葉片披針形或橢圓形,長4~11厘米,寬1.5~4厘米,先端漸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或有不明顯的波狀鈍鋸齒,有半透明油腺點。花單生或數朵生於枝端或葉腋,有花梗;花萼杯狀,5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長橢圓形,長1~1.5厘米,白色或帶淡紅色,向外反捲;雄蕊15~25枚,長短不一,花絲常3~5個連合,與柱頭等長或略長;雌蕊1,子房圓形,柱頭頭狀。柑果近圓形或扁圓形,橫徑4~7厘米,紅色、硃紅色、黃色或橙黃色;果皮薄而鬆寬易剝,瓤囊7~12瓣,容易分離。種子卵圓形,一端尖,白色,數粒至數十粒,或無,胚深綠色,子葉淡綠色。花期3~4月,果熟期10~12月。 |
產地分佈 | 栽培於丘陵、低山地帶、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在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臺灣、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 |
採收加工 | 5~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曬乾,習稱“個青皮”;7~8月採收未成熟的果實,在果皮上縱剖成四瓣至基部,除盡瓤瓣,曬乾,習稱“四花青皮”。 |
藥材性狀 | 四花青皮:果皮剖成4裂片,裂片長橢圓形,長4~6厘米,厚0.1~0.2厘米。外表麵灰綠色或黑綠色,密生多數油室;內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粗糙,附黃白色或黃棕色小筋絡。質稍硬,易折斷,斷面外緣有油室1~2列。氣香,味苦、辛。個青皮:呈類球形,直徑0.5~2厘米。表面灰綠色或黑綠色,微粗糙,有細密凹下的油室,頂端有稍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圓形果梗痕。質硬,斷面果皮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厚0.1~0.2厘米,外緣有油室1~2列。瓤囊8~10瓣,淡棕色。氣清香,味酸、苦、辛。 |
性味歸經 | 性溫,味苦、辛。歸肝經、膽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屬理氣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3~10克,煎湯內服,或入丸、散。用治胸脅脹痛,疝氣疼痛,乳癖,乳癰,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
藥理研究 | 調整胃腸功能;祛痰平喘;利膽;保肝;抗休克;對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收縮性和自律性均有正性作用。 |
化學成分 | 主要含橙皮苷、左旋辛弗林乙酸鹽、天冬氨酸、胱氨酸、亮氨酸、脯氨酸等。茶枝柑的乾燥成熟果皮含揮發油3.541%,其中主要成分為檸檬烯。 |
使用禁忌 | 氣虛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治肝氣不和,脅肋刺痛如擊如裂者:青皮240克(酒炒),白芥子、蘇子各120克,龍膽草、當歸尾各90克。共為末。每早晚各服9克,韭菜煎湯調下。(《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②治因久積憂鬱,乳房內有核如指頭,不痛不癢,五七年成癰,名乳癌:青皮12克。水一盞半,煎一盞,徐徐服之,日一服,或用酒服。(《綱目》引《丹溪方》) ③治乳癰初發:青皮(去瓤)、穿山甲(炒)、白芷、甘草、貝母各2.4克。上為細末。溫酒調服。(《瘍科選粹》青皮散) ④治疝氣:青皮(炒黃色)、小茴香(炒黃)。上為末,空心酒調服。(《眾妙仙方》偏氣方) ⑤治心胃久痛不愈,得飲食米湯即痛極者:青皮15克,玄胡索(俱醋拌炒)9克,甘草3克,大棗三個。水煎服。(《本草匯言》引《方脈正宗》)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