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i wán
藥材名稱 | 雷丸 |
藥材拼音 | léi wán |
藥材別名 | 竹苓、雷實、竹鈴芝、木連子、白雷丸 |
英文名稱 | stone-like omphalia |
功效分類 | 驅蟲藥 |
藥用部分 | 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的菌核。 |
(動)植物形態 | 通常為不規則的堅硬塊狀至球形或近卵形,直徑0.8~2.5厘米,稀達4厘米;表面黑棕色,具細密紋理或細皺紋,內面為緊密交織的菌絲體。質地堅硬,斷面蠟白色,半透明,具白色紋理,略帶粘性。越冬後,由菌核發生子實體,子實體壽命很短,一般不易見到。 |
產地分佈 | 多生於竹林中,竹根附近。分佈於甘肅、江蘇、浙江等地。 |
採收加工 | 秋季採挖,洗淨,曬乾。 |
藥材性狀 | 類球形或不規則團狀,直徑1~3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有略隆起的網狀細紋。質堅實,不易破裂,斷面不平坦,白色或淺灰黃色,似粉狀或顆粒狀,常有黃棕色大理石樣紋理。無臭,味微苦,嚼之有顆粒感,微帶粘性,久嚼無渣。斷面色褐呈角質樣者,不可供藥用。 |
性味歸經 | 性寒,味微苦。歸大腸經、胃經。 |
功效作用 | 殺蟲消積。屬驅蟲藥。 |
臨床應用 | 用量15~21克,不宜人煎劑,一般研粉服。一次5~7克,飯後用溫開水調服,一日3次,連服3天。用治絛蟲、鉤蟲、蛔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 |
藥理研究 | 浸出液在體外實驗中有驅絛蟲作用,乙醇提取液對蛔蟲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煎劑有抗陰道滴蟲的作用;雷丸素無論肌肉注射,還是腹腔注射,對小鼠肉瘤180均有抑制作用;還有增強免疫及抗癌作用。 |
化學成分 | 含蛋白酶雷丸素。 |
使用禁忌 | 雷丸對熱不穩定,只宜研粉服,不可煎服。無蟲積者禁服,有蟲積而脾胃虛寒者慎服。 |
配伍藥方 | ①下寸白蟲:雷丸一味。水浸軟去皮,切,焙乾為末。每有疾者,五更初先食炙肉少許,便以稀粥調1.5克服之。(《經驗前方》) ②治三蟲:雷丸(炮)30克,川芎30克。上二味搗羅為細散。每服3克,空腹煎粟米飲調下,日午、近晚各一服。(《聖濟總錄》雷丸散) ③消疳殺蟲:雷丸、使君子(炮,去殼)、鶴蝨、榧子肉、檳榔各等分。上藥為細末。每服3克。溫米飲調下,乳食前。(《楊氏家藏方》雷丸散) ④治蛔蟲、蟯蟲病:雷丸、蒼朮各等分,溫火焙乾後,研末。用麻油煎雞蛋一個,取以上藥粉3~6克放入雞蛋中心,食用。成人每次吃2~3個,小兒每次吃1~2個,連續食用3天。(《中國藥用真菌》) ⑤治絛蟲病:雷丸15克,二醜6克,檳榔63克。先將後二味水煎2次兌勻,然後加入雷丸粉末,早晨1次服下,小兒酌減。(《中國藥用真菌》) ⑥治小兒寒熱,驚啼不安:雷丸0.9克,牡蠣0.9克,黃芩0.9克,細辛0.9克,蛇床子30克。上藥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滓,分為兩度,看冷暖用。先令浴兒頭,勿令水入耳目;次浴背膊,後浴腰以下,浴訖避風,以粉撲之。(《聖惠方》雷丸浴湯) |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