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苦楝皮

kǔ liàn pí

苦楝皮
苦楝皮藥材相關詳細資訊 補充糾錯
藥材名稱 苦楝皮
藥材拼音 kǔ liàn pí
藥材別名 川楝皮、楝木皮、楝皮、楝根皮、苦楝根皮
英文名稱 azedarach
功效分類 驅蟲藥
藥用部分 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樹皮及根皮。
(動)植物形態 喬木。樹皮灰褐色,有縱溝紋,幼嫩部分密被星狀鱗片。2回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片長卵圓形;花淡紫色或紫色;花萼及花瓣均為5~6,花盤環狀;雄蕊數為花瓣的2倍,花絲連合成一管;雌蕊1枚,子房上位,瓶狀,6~8室。核果橢圓形或近球形,黃色或黃棕色;種子3~5粒;種子扁平長橢圓形,黑色。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產地分佈 生於疏林潮溼處,分佈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採收加工 春、秋季剝取皮曬乾,或除去粗皮曬乾。
藥材性狀 樹皮稍呈槽狀,少數呈捲筒狀。外表麵灰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縱裂紋及細的橫紋,可見橫向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黃白色。質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呈層片狀,可剝離。無臭,味苦。根皮全形狹長,不規則條塊狀、捲筒狀、槽狀、厚2~3毫米,木栓層常呈鱗片狀,剝落後呈磚紅色。餘同樹皮。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歸胃經、脾經、肝經。
功效作用 驅蟲、療癬。屬驅蟲藥。
臨床應用 用量4.5~9克,煎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患處。用治蛔蟲和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藥理研究 具有驅蟲作用;抑制呼吸中樞;影響神經肌肉傳遞功能;對肉毒中毒具有治療作用,可影響心肌電和機械特性。對實驗性曼氏血吸蟲病有一定療效。
化學成分 含有苦楝素及川楝素、苦楝酮、苦楝內酯、苦楝萜酮內酯、苦洛內酯、山柰酚、苦楝子三醇及鞣質。另外,含β-谷甾醇、正三十烷及水溶性成分。
使用禁忌 弱及肝腎功能障礙者、孕婦及脾胃虛寒者均慎服。亦不宜持續和過量服用。苦楝皮有一定的毒性,服藥中毒後可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腹痛等症狀。嚴重中毒,可出現內臟出血、中毒性肝炎、精神失常、呼吸中樞麻痺,甚至休克、昏迷、死亡。
配伍藥方 ①治鉤蟲病:苦楝皮(去粗皮)5000克,加水25000毫升,熬成5000毫升;另用石榴皮24克,加水2500毫升,熬成1000毫升。再把兩種藥水混合攪勻,成人每次服30毫升。(《湖南藥物志》) ②治痢疾:苦楝樹皮12克,骨碎補9克,荊芥6克,青木香6克,檵木花9克。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③治蟲牙痛:苦楝樹皮水煎漱口。(《湖南藥物志》) ④治疥瘡風蟲:苦楝根皮、皂角(去皮,子)各等分。為末,豬脂調塗。(《奇效良方》) ⑤治頑固性溼癬:苦楝根皮,洗淨曬乾燒灰,調茶油塗抹患處,隔日洗去再塗,如此三四次。(《福建中醫藥》1959,(2),43)
上一味中藥材: 雷丸
下一味中藥材: 鶴蝨
大家都在看
  • 南五味子
    南五味子 nán wǔ wèi zǐ

    功效與作用: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屬收澀藥分類下的斂肺澀腸藥。

  • 巴豆
    巴豆 bā dòu

    功效與作用:外用蝕瘡。屬瀉下藥下屬分類的峻下逐水藥。

  • 紅豆蔻
    紅豆蔻 hóng dòu kòu

    功效與作用:燥溼散寒、醒脾消食。屬溫裡藥。

  • 牛至
    牛至 niú zhì

    功效與作用:解表、理氣、清暑、利溼。屬解表藥下屬分類的辛涼解表藥。

  • 鬼箭羽
    鬼箭羽 guǐ jiàn yǔ

    功效與作用:行血通經、散瘀止痛。屬活血化瘀藥下屬分類的活血調經藥。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