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戰奇略》第八卷·逐戰

逐戰原文

  凡追奔逐北,须审真伪。若旗齐鼓应,号令如一,纷纷纭纭,虽退走,非败也,必有奇也,须当虑之。若旗参差而不齐,鼓大小而不应,号令喧嚣而不一,此真败却也,可以力逐。法曰:「凡从勿怠,敌人或止于路,则虑之。」

  唐武德元年,太宗征薛仁杲,其将宗罗[日侯]拒之,大破于浅水原。太宗帅骑追之,直趋折[土庶]围之。仁杲将多临阵来降,复还取马,太宗纵遣之。须臾,各乘马至。太宗具知仁杲虚实,乃进兵合围。纵辩士喻以祸福,仁杲遂降。诸将皆贺,因问曰:「大王破敌,乃舍步兵,又无攻具,经薄城下,咸疑不克,而卒下之,何也?」太宗曰:「此权道〔迫之,使其计不暇发,以故克〕也。且罗[日侯]所将皆陇外人,吾虽破之,然斩获不多。若缓之,则皆入城,仁杲收而抚之,未易克也;迫之,则兵散陇外,折[土庶]自虚,仁杲破胆,不暇为谋,所以惧而降也。」

逐戰譯文

大凡追擊敗逃之敵,必須查明其是真敗逃還是假敗逃。如果敵人軍旗整齊有序,鼓聲呼應協調,指揮號令統一,隊伍眾而不亂,其雖然後退而走,但並不是真正的敗退,而其中必有奇謀異策,對此必須慎重考慮而後行動。倘若敵人軍旗參差不齊,鼓聲大小錯亂不協,指揮號令喧鬧不一,這才是真正的敗退。對於這種敵人,應當全力以赴地進行追擊。誠如兵法所說:“凡是追擊撤退之敵,不可懈怠麻痺;敵人如果中途停駐不走時,就要考慮其是否另有陰謀。”唐高祖武德元年,秦王李世民奉命率軍征討割據隴西而固守折墌城的薛仁杲。薛仁杲派部將宗羅睺領兵抵抗,於淺水原被唐軍打得大敗而逃。李世民親率騎兵,(步兵主力隨後)跟蹤追擊,一直追到折墌城,將拒守於該城的薛仁杲包圍起來。薛仁杲的部將多數是在臨陣交戰時而投降唐軍的,之後又提出返還城裡取馬再來,李世民同意任其返還。不一會,他們都各自乘馬而歸。李世民透過降將而掌握了薛仁杲的虛實情況,於是,一面命令後續部隊迅速跟進,從而四面包圍了折墌城;一面派遣能言善辯之士入城向敵人曉以福禍利害之關係,薛仁杲終於被迫開城投降。戰後,眾將領都來向李世民祝賀,並藉此機會詢問道:“大王您在大破宗羅睺軍之後,立即丟下步兵,又無攻城器械,卻率騎兵直迫折牆城下。當時大家都不相信能夠破城降敵,但最終竟攻下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呀?”李世民解釋說:“這是採用的權變之道,而迫使敵人無計可施,所以就戰勝了它。況且,宗羅睺所部將士都是隴西地區的人,我軍雖然大破其軍,然而擊殺俘獲的不多。當時如果緩慢追擊的話,潰敗的敵人都會逃入折墌城,薛仁杲把他們集中起來加以安撫使用,我們就不容易戰勝他們了;反之,如果緊追不捨,不給其喘息機會,敵人敗兵就會流散於隴西各地,這樣一來,折城中自然空虛好攻了。面對此種形勢,薛仁杲已經嚇破了膽,沒有時間另謀對策了,所以他因懼怕我軍強大攻勢,就只能開城投降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