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ī pí shì | 注音 | ㄒㄧ ㄆㄧˊ ㄕˋ,ㄒㄧ ㄆㄧˊ ㄆㄞˋ |
首字母 | xp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嬉皮、嬉皮文化、嬉皮潮流、嬉皮風格、嬉皮生活方式、嬉皮主義 | ||
反義詞 | 保守派、傳統主義、正統派 | ||
基本解釋 | 20世紀60年代在美國出現的亞文化群體。他們對社會持消極反抗態度,蓄長髮,穿奇裝異服,吸毒,反對主體文化,主張非暴力行動等。 |
嬉皮士(英語Hippie或Hippy的音意譯)本來被用來描寫西方國家1960年代和1970年代反抗習俗和當時政治的年輕人。嬉皮士這個名稱是透過《舊金山紀事》的記者赫柏·凱恩普及的。嬉皮士不是一個統一的文化運動,它沒有宣言或領導人物。嬉皮士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反應出他們對民族主義和越南戰爭的反對,他們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
他們批評政府對公民的權益的限制,大公司的貪婪,傳統道德的狹窄和戰爭的無人道性。他們將他們反對的機構和組織稱為“陳府”(the estabpshment)。
嬉皮士後來也被貶義使用,來描寫長髮的、骯髒的吸毒者。保守派人士依然使用嬉皮士一詞作為對年輕的自由主義人士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