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ì dú xué shì | 注音 | ㄕˋ ㄉㄨˊ ㄒㄩㄝˊ ㄕˋ |
首字母 | sdx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官名。唐始設,初屬集賢殿書院,職在刊緝經籍◇為翰林院學士之一,職在為皇帝及太子講讀經史,備顧問應對。 2.清代內閣所設,掌收發本章﹑總稽翻譯,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
官名,唐開元十三年(725年)置集賢殿侍讀學士,五品以上官充任。日一人侍讀,以質史籍疑義。北宋鹹平二年(999年)沿置,其後或不帶學士,或僅為侍讀。元豐改制後以侍讀、侍講為侍從以上兼職,正七品。遼代置,所掌不詳。金代翰林學士院置,員一人,從三品。元代翰林兼國史院,蒙古翰林院、集賢院各置二員,從二品。明代翰林院亦置。初,吳元年(1367年)定正四品。洪武十四年(1381年)定製二員,從五品。建文中改為文學博士。明成祖復舊制。順治元年(1644年)於翰林院設二人。十五年增至四人,俱漢員。康熙九年(1670年)定滿、漢各三人。雍正三年(1725年)升從四品。乾隆五十年(1785年)定製滿二人、漢三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再升正四品。